本報特約--產業追蹤/大陸 “網路券商”須盈利模式先行

從忽視到擔心,再到重視和開始投入,置身大陸互聯網金融浪潮中,券商的心態逐步發生改變。來自互聯網的衝擊,對券商業務模式、組織架構都造成不小衝擊。即便是業內人士,也認為在變道轉型的過程中,誰能最後取得成功尚屬未知。 盈利模式尚難確立 目前說誰家做的成功還為時尚早。目前大陸國內券商對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判斷不同,各自的優勢和想法也不同,必然導致選擇的業務模式不盡相同。但在熱潮過後,究竟何種模式才最符合券商發展的規律,還有待觀察。 互聯網金融是必然的選擇嗎?因為徹底的轉型可能投入巨大,但成果寥寥。“從本質上,如果只是交易速度快,交易便捷,這就是券商經紀業務多年的追求”。早年由於沒有清晰的模式,在2003年很多證券公司的電子商務部都被撤掉;而到了2005年、2006年的時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量交易轉移到互聯網上,到2007、2008年的時候,很多大中型券商互聯網交易占到80%。現在證券公司的交易系統首選網上交易,近兩年手機端交易也在飛速增長。這個過程證券公司並非沒有參與。但同時他們也更為清晰地看到:只提供簡單的股票交易,靠一個通道賺錢,這個傭金已經降到了非常低的標準。“將來網路券商可能交易就不收費了”,所以,對於市場所熱炒的網路券商,他並不太看好,因為需要首先確定盈利模式。 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則表示,有幾大原因可以明確金融不會讓位給互聯網公司。一是未來資訊技術的作用有可能使金融機構資訊仲介的角色弱化,一個完整的交易依然離不開一個規避風險的信用仲介。這意味著金融機構不會被時代摒棄。二是在互聯網時代,金融的專業性壁壘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是增強了。傳統金融機構在產品開發、客戶管理、運營管理等方面有著蔚然成形的內涵積澱和經驗法則。第三是風險控制是金融業務的核心。目前能夠識別出的三種主流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為支付、P2P和眾籌,其對應的是支付結算、信用投放和股權投資,其核心都是脫媒,踐行者們無一例外地轉向影子金融機構,摒棄本來屬於它們的平臺功能和仲介角色,這說明現在的互聯網還沒有完全實現獨立的、持久的、經濟上成功的商業模式。 共生與競合是趨勢 東方證券在去年的專項研究中就明確,互聯網金融依然有兩個弱點:一是主動行銷能力相對不足。二是資料缺乏突破性創新能力,因此無法替代專業金融能力。在互聯網與金融的碰撞下,未來券商等金融機構不同業務條線的前景也將大不同。 信用風險管理和保險精算將明顯受益,同時嚴重依賴於大資料。支付體系將更為立體化,網點功能將大幅轉換,但完全沒有消失之虞。而理財諮詢、保障、資產管理等以“推”為主的業務條線,以及投行、託管等牌照業務將不會受到互聯網金融的明顯影響。 當前,券商已經在對高成本的網點和龐大的員工隊伍進行調整,並採用網路社交化手段進行行銷、搭建網路數位化銷售平臺。從人員到架構、由資源到指標的戰略佈局正在持續鋪進中。 如果說去年只是觀望,今年券商對互聯網金融就開始了路徑選擇,以國外的經驗看,大致有幾個方向:一是網上經紀交易通道類公司。國外的成功模式是提供交易平臺,股票、期貨、外匯等各種投資管道暢通,有全球交易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券商沒有QFII資格。二是銷售平臺,做金融商城,提供資管產品。在這個模式中,最具有競爭力的還是產品本身。三是與融資功能相關的,貸款功能的業務。四是另類交易的平臺,提供衍生品和策略化的交易。目前國內相關業務還沒有在互聯網上嘗試。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朱茵)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