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大陸儲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路徑漸寬

大陸銀行系基金公司即將擴容,有望帶動儲蓄“搬家”。證金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有效連接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銀行儲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途徑漸漸拓寬。事實上,應推動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有序進入資本市場,從間接入市和直接入市等多個管道推動銀行資金入市。 有望帶動儲蓄“搬家” 2005年,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先後分兩批有8家商業銀行設立或者參股8家基金管理公司,試點基金管理公司發展態勢良好。近日,經國務院批准,擬再次擴大試點範圍。 事實上,此舉有利於繼續拓寬儲蓄資金向資本市場有序轉化的管道,增加機構投資者數量,促進基金行業規範發展,將為商業銀行探索跨業經營運作積累經驗。 實際上,今年以來,低風險類產品成為投資者青睞物件。銀行系基金憑藉強大的管道及在固定收益投資方面的積累,很容易“勸服”投資者從購買理財產品和儲蓄,轉為投資短期理財基金。例如,在基金普遍銷售難的今年,工銀瑞信成為今年以來募集量最大基金公司,總募集規模602.96億份,單檔基金平均募集86.14億份。其中,工銀瑞信7天理財基金募集392.5億份,工銀瑞信14天理財基金募集90.9億份。 萬億理財待拓寬投資管道 截至2011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已猛增至4萬多億元,但這部分資金除了打新股,基本與資本市場“絕緣”。隨著收益率下滑,銀行理財資金需拓寬投資管道,提高收益率。 對此,資本市場頻頻伸出“橄欖枝”。 “通過業務創新,為更多銀行儲戶進入資本市場提供更好的證券投資管理服務。”證監會主席助理吳利軍在2月表示,要積極引導、協調更多類型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除繼續引導、支援和服務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保險機構進行證券投資外,應加強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引導銀行理財計畫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吉林證監局原局長江連海建議,應允許銀行資金合理有序進入股市,在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5月,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在對網友提出的涉及資本市場熱點問題的集中回應中稱,關於引入銀行理財產品進入股市方面,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關鍵在於充分揭示風險,讓投資者自行選擇判斷。 8月底,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恢復信託產品開戶工作,信託公司可自行開立證券帳戶參與證券交易,或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選擇委託基金公司專戶理財、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計畫參與證券交易。中國結算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於銀行理財產品開立證券帳戶從事股票和債券交易,證監會和銀監會正積極研究,穩步推進。 9月,證監會分別召開部分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大型綜合金融控股集團及部分私募基金、信託公司、資產管理機構負責人座談會,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負責人座談時,專門討論引導各種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 面對資本市場的盛情,部分大型銀行對旗下正在運營的理財產品投資方向做出微調,新增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畫或定向資產管理計畫和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畫,允許理財資金用於新股申購、票據信託、股權質押融資信託和股權回購信託等投資工具。 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表示,銀監會要統籌研究,對進入資本市場資金可能需設定相應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要控制好風險。 銀行資金或分步入市 銀行資金入市在我國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此舉極易導致金融風險,不僅會加大銀行風險,而且會加大證券公司和投資者風險,一旦股價暴跌或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資本市場風險可通過“資金鏈”傳導給商業銀行,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此,日本、美國都有教訓。 不過,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目前股市處於階段性底部,銀行擴大產品資金池投資物件是為理財資金入市做準備。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股市應循序漸進,先放私人銀行、再放貴賓理財、最後放普通理財。 “擔憂不無一定道理,但是銀行資金入市並非必然導致金融風險。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把風險看成現實,把可能當成必然。關鍵是監管措施和手段是否有力和高效、是否能控制銀行資金盲目無序進入股市。”江連海建議,允許銀行資金進入資本市場,可供選擇的路徑無非是兩條:一是直接進入,二是間接進入。所謂直接進入,即直接經營模式,由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成立政策性投資公司,根據國家宏觀調控需要和部署,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和一定額度內,直接從事證券業務包括股票買賣業務。所謂間接進入,即通過一定管道為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其它投資者間接提供相應資金。這種間接入市管道很多,一是繼續允許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現券交易和債券回購業務,增加這兩類公司資金來源;二是允許證券公司(條件成熟時也應將基金管理公司考慮在內)向銀行申請股票質押貸款,應調整的是這種貸款的用途,不應僅限於補充流動資金,而應允許其購買股票;三是在適當時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質押貸款,包括開辦企業股票質押貸款和個人股票質押貸款,並且不限定此貸款用途,允許再投入股市;四是允許商業銀行為證券公司提供除自營之外的其它貸款,如投資銀行業務貸款、券商直投貸款等;五是與融資融券制度相銜接,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實施保證金交易或墊頭交易,允許投資者借錢買股票或借股票賣股票。 湘財證券研究所資本市場發展課題組發佈的報告認為,銀行資金直接投資股市時機已成熟,建議國內商業銀行以自有資金或客戶委託的資金直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買賣流通的股票或者參與新股發行投資。報告建議,在銀行資金投資股市的政策放鬆上,可分步驟推進。首先,允許規模龐大的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投資股市,假設這4萬多億元資金中能有3%投資於A股,也將為股市帶來上千億元新增資金。然後,允許條件較好、運作規範的商業銀行自營資金參與股市投資交易。(作者:申屠青南) 投資新政密集出臺 改革創新明顯提速 2012年,保險業資金運用的改革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出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巨大變化。 年中,中國大陸保監會推出了13項保險投資新政並徵求意見,被業界稱為保險資金新政“13條”,涉及保險資金管理範圍和保險投資管道兩大方向,打開了保險業和證券、基金、銀行、信託行業在產品、管道、託管等方面的業務通道。 其後,中國大陸保監會在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投資新政,將改革創新落到實處。 逐步走向市場化 回顧保險資金走過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國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資金運用歷經了從最初的總量小、管道單一,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無序、混亂的治理整頓階段;從1995年《保險法》頒佈、保險資金運用管道逐步拓寬的規範發展階段,到十六大以後、2003年保監會專門設立資金運用監管部、2009年新《保險法》的實施,以及之後保監會出臺諸多相關辦法和檔規範保險資金運用的專業化、市場化階段。 更為顯著的變化發生在今年,中國保監會加快了保險投資改革創新的進程。4月,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溫州調研時,要求行業內進一步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積極探討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和新路徑;5月14日,中國保監會下發了《關於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相關問題作出解釋,並表示將出臺有待完善的業務規則。 6月4日,中國大陸保監會就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表示擬推出涉及投資領域十個方面的“組合拳”,包括保險資金資產配置、委託投資、債權投資、股權及不動產、基礎設施債權計畫、境外投資、融資融券、衍生品、創新產品和託管產品;6月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大連主辦了“保險資金運用政策培訓班”;6月11日-12日,保險投資改革創新閉門討論會召開,推出保險資金新政“13條”。 項俊波表示,保監會決定進一步深化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市場化改革進程,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放鬆管制,拓寬範圍,簡化審核程式。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在符合監管法規的前提下,自主決策,自行投資,自擔風險。 拓寬管道 降低門檻 7月,中國保監會推出了《保險資產配置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投資債券暫行辦法》《關於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通知》和《保險資金委託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四項投資新政,針對資產配置、債券、股權和不動產、委託投資四項投資做出了新的規範。 10月,中國大陸保監會再次連續發佈了六項投資新政,包括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有關事項、有關金融產品、基礎設施債權、境外投資管理、股指期貨、金融衍生品等諸多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是可以受託管理保險等資金的金融機構,在風險有效控制前提下,可以開展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組織創新。如此一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範圍將被拓寬,使之不再局限於保險業資產。 另一方面,根據《保險資金投資有關金融產品的通知》,保險資金投資管道首次對包括銀行理財、信託計畫和券商理財等在內的金融產品開閘,而《關於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畫管理暫行規定》的核心內容則是放寬債權發行限度,降低發行門檻。 具體而言,保險公司投資理財產品、信貸資產支援證券、集合資金信託計畫、專項資產管理計畫和專案資產支持計畫的帳面餘額,不得高於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投資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合計不超過20%。以此計算,總計50%的整體比例,與此前的徵求意見稿相比大大提高。在權益投資收益下滑的情況下,此舉有望拓寬保險公司的收益來源。 此外,《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也因拓寬了海外投資管道而頗受矚目。此次公佈的實施細則,明確擴大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品種和範疇,即從以前只能投資中國香港股市的股票和債券,擴大到發達國家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股票、股權、不動產等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 與此同時,根據新出臺的檔,在境外投資的投資比例上,保險機構境外投資餘額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投資新興市場餘額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0%。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國保險資產總額為6萬億元,以此推算,其中的15%即相當於將有超過9000億元保險資金可以“出海”。 市場化國際化是“雙刃劍” 其實,今年新出臺的一系列保險投資新政,大幅拓寬了保險公司的投資管道,降低了准入資格的門檻,而且允許保險公司委託行業外的基金、證券等機構進行投資,這些都將有利於提升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和經營業績。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院長王穩分析,新政實際上是監管層尊重險企投資自主權的體現,投資股票、房地產(產業投資)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鬆綁”,更加注重企業自身決策和經營管理的權利,實際上這是讓市場、企業發揮作用,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從整個金融大市場來講,投資總量沒變,但保險公司投資方向更加靈活,資金流動更為自由,這都有利於機構提升收益,增強競爭力。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過文俊認為,放鬆保險資金投資管制、拓寬其投資範圍,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條件下金融創新的必然趨勢。在以往的改革過程中,監管當局對保險、社保等管制過嚴,既妨礙了保險業的發展,也掣肘了各種基金拓寬融資管道。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養老基金、保險資金是PE、VC的最重要資金來源。 過文俊強調,在特定時期,嚴格的金融管制有利於維護金融安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嚴格的金融管制也應逐漸淡出,否則就會犧牲金融市場的效率,進而加大金融風險產生的幾率。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葉永剛指出,保險資金新政對中國大陸金融市場有推動作用,也有助於推動中國金融市場走向國際化。但應該看到,它是一把“雙刃劍”——如保險資金投資境外,在擴大投資範圍的同時,也加大了投資的金融風險,這必然帶來新的挑戰。今後保險企業乃至整個保險行業都要更加注意資金的流動性以及自身安全,應加強內部風險管理,使流動性、盈利性與自身特性相匹配。 王穩進一步強調,從監管層的角度來看,監管思路應同國際通則接軌,放鬆對保險公司的具體限制,使險企實現自主決策、自行投資、自擔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監管力度在減弱。監管更加國際化,意味著加強對保險企業和保險行業宏觀的、核心的監管。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康民)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