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大陸村鎮銀行“支農支小”效益凸顯

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大陸村鎮銀行近幾年取得了快速發展。“支農支小”的村鎮銀行補充完善了當地的農村信貸體系,已成為“三農”服務的重要生力軍。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村鎮銀行也面臨存款難、認知度低等諸多問題。村鎮銀行在發展差異化競爭的同時,在資金來源、結算手段、財稅支持等方面尚有待獲得更多政策扶持。 機構數量持續增加 “不到三天就辦下了貸款,這次進貨的錢不用愁了。”吉林前郭縣的農民劉波拿著剛從銀行貸到的15萬元,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在村鎮銀行的支持下,他不用抵押便能貸款,隨用、隨借、隨還的方式使他經營的小農貿超市資金得以順利周轉。 這僅是大陸村鎮銀行的一個縮影。從第1家到第1000家,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我國村鎮銀行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萌芽、生長。村鎮銀行的快速發展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村鎮銀行機構遍佈大陸31個省區市。以山東省為例,截至9月末已組建村鎮銀行65家。其中有統計資料的55家的資產和負債總額分別達272.01億元和228.47億元,較年初增長34.37%和36.97%,各項存款和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均超過30%,有47家機構已實現盈利。 這些村鎮銀行之所以能取得快速發展,與信貸“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密不可分。“我們當地的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較快,資金缺口較大,行裡就先後推出了生豬、蛋雞等信貸產品。”沂水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北方區域負責人曹中仁表示。 吉林前郭縣陽光村鎮銀行也研發了“農家樂”信貸產品,不但種地、養殖可以貸款,滿足建房、結婚、買家電、外出務工等生產、生活所需均可貸款。 總體來看,創新已成為村鎮銀行發展壯大的原動力之一,結合三農特點以及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模式而生的產品體系下沉到鄉鎮的網點佈局,成為村鎮銀行差異化經營的亮點。 多方努力消除掣肘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在迎來快速發展期的同時,也面臨兩極分化、社會認知度低的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村鎮銀行長遠發展的掣肘。 “目前山東省的村鎮銀行已發展到一定數量和規模,但發展速度和品質良莠不齊的苗頭開始顯現。”山東省銀監局指出,村鎮銀行發展不均衡的原因除村鎮銀行主觀因素以外,作為小法人,村鎮銀行還不被百姓熟知和認可,再加上結算手段有限,貸款規模被控制,抑制了生存和發展。 “目前涉農的財政資金存款都不在村鎮銀行,資金來源比較有限。有時客戶找上門了,但我們因為資金規模問題不能全部提供支援。”當前部分村鎮銀行的系統還不能與其他銀行進行較好的對接,只能依靠發起行平臺,不能享受跨省跨行的優惠,這抬高了村鎮銀行的成本和門檻。 村鎮銀行雖然規模小,但經營靈活,可以通過精准的市場定位、創新的金融產品和差異化經營來贏得市場。從監管角度來看,村鎮銀行還需進一步強化風險管控意識,加強內控制度建設與執行,防範操作風險及各類案件風險。同時,在資金來源、結算手段、財稅及資金等方面,還需要對村鎮銀行予以進一步政策扶持。從未來發展看,村鎮銀行的認知度和公信力有待提高,使其變成老百姓自己的銀行,真正發揮“支農支小”生力軍的作用。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於萍)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