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源:整治水患須由國土規劃著手

新頭殼 newtalk 2012.08.11金名/高雄報導

內政部長李鴻源昨(10)日說,台灣水患因素是地質破碎,全球氣候變遷,土地及河川超限利用,他憂心南台灣人的宿命是颱風、豪雨和土石流,而要解決台灣水患問題,須從國土規劃著手,並扭轉社會價值觀。

李鴻源以昨天以「候變遷與國土規畫」為題,在高雄市科工館專題演講,他彙整多個國內重大的天災,說明面對極端氣候的因應之道。

他表示,內政部正推動訂定「大地DNA」,希望擬訂一個可以參酌的可利用土地標準,以免山林再被過度開發破壞,不過國內缺乏有系統的監測機制,尤其中部和南部地區幾乎沒有相關的數據;而為了讓都市免於水患,將推動都市計畫結合排水設計審議制度,健全都市排水系統。

李鴻源指出,台灣百年平均溫度不斷攀升;從1897年到2008年平均氣溫變化大,21 世紀末時上升 2.3度C,其中夏季2.5度C;冬季 2度C。此外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且單日降雨量及豪大雨日數增加,四季降雨日數卻減少。

這種極端氣候會讓人類面對乾旱和洪澇的問題,以莫拉克颱風為例,數天強降雨造成山林破壞,可能還有約8億噸的土石囤積在山上,南台灣人的宿命是颱風、豪雨和土石流。

他說,颱風和地震也造成水庫淤積越來越嚴重,庫容量越來越小,一旦可用水庫剩下一半,嚴重的水荒讓水利專家無計可施,但台灣已無土地再建水庫,水庫壽命和承載力令人憂心,現在應思考缺水、延長水庫壽命。

氣候變遷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在等一個簡單答案,一個永續發展的氣候變遷策略,需要好的科學研究與良好溝通,還需有值得信任的科學明確的政策,有創意的商機及公眾參與等。

他認為,解決水患須從國土規劃著手,跨部會整合,跳脫落伍治水及防洪工程技術思維,以土地管理、都市空間利用及變更政策來減輕水患,最好由行政院整合各專業部會共同參與。

至於國土規劃並不只是土地合理開發、分配利用,而是應涵蓋價值觀、法令制度、行動實踐及管理執行體制,最重要是扭轉社會價值觀。

李鴻源同時強調,目前水資源機構權責劃分不清,協調連繫不足、分縣市及分段治理,缺乏整體生態觀念,今後應尊重專業,釐定水患治理優先順位,而非依據媒體報導或考量選舉因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反使情況更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