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特展 追憶受摧殘多元社會

(中央社記者林琳柏林特稿)柏林是多元之都。其實在1920年代,許多藝文、科學和運動界知名人士在此定居;納粹黨掌權之後,被迫害的知識份子多選擇流亡海外。柏林市最近推出特展,追憶當年被摧殘的多元社會。

在柏林中區博物館和大教堂前的步道上樹立了數10個圓筒型的展示看板,一張張的圖片和短文介紹呈現在1930年代受到納粹黨迫害的柏林精英。

歐美國家的觀光客對於這項露天展覽很感興趣,因為圖片上的人物有不少是他們熟悉的面孔。

人們最熟悉的面孔之一是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愛因斯坦。被譽為現代物理之父的愛因斯坦,在1914到1932年間是柏林洪堡大學的教授。1932年他簽署左派組織團結對抗納粹國家主義的呼籲文,被納粹黨追捕。1932年他趁著到美國講學的機會,一去不回。

柏林在1920年代是歐洲藝術思潮源起的重鎮。文學家、新聞人、作曲家、劇場名角、芭蕾舞星和運動好手多如繁星,因為包容的社會風氣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知識份子。

納粹黨掌權之後,猶太裔的知識份子成為被迫害的對象。包括一些任職政府機構的官員、大學教授和新聞人被解職,許多藝術界人士也被迫流亡到其他國家發展。非猶太裔的作家和藝術家對納粹政權的批判,也令他們成為被殘害的對象。

建築物被摧毀是戰爭中令人觸目驚心的損失,而更嚴重的傷害是人文方面的損失。以「被摧殘的多元社會」(Zerstoerte Vielfalt Berlin 1933-1938-1944)為主題的展覽讓人們認識到,有多少柏林的精英被迫遠走他鄉,有些人事業中斷孤寂而終,還有不少被送入集中營。

1930年代離開柏林的知識份子,有的落籍美國和英國,也有人到北歐安身。一名來自瑞典的觀光客表示,眾多她熟悉的面孔當中有位瑞典的女科學家麥特納(Lise Meitner)。特展的說明讓她了解到,猶太裔的麥特納其實原來也是柏林客,1938年逃離柏林前在大學研究室有許多重大的發現,1926年成為德國第1位女性物理學全職教授。

柏林市政府和文化團體把「被摧殘的多元社會」作為今年柏林市特展的主題,一方面希望讓年輕的一代認識在幾10年前柏林就曾發展出璀璨的多元文化,只是許多精英遭到獨裁體制摧殘。精英出走是上個世紀的柏林經歷過的重大損失。1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