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小革命:搶救菜英文 沒錢補習怎麼辦 學校應挑起責任

校長的小革命:搶救菜英文 沒錢補習怎麼辦 學校應挑起責任

■錢得龍 因應全球化競爭趨勢,英語力就是競爭力,90學年度起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英語在國小設科教學,原是我國教育史的新猷,但實施逾十年,成效大約兩字可表:搖頭! 今年基測成績出爐,心測中心透露,英語仍是雙峰最嚴重的學科。英語雙峰現在從小學就開始,若小學就放棄英語,國中三年在教室裡只能「作客」,程度好的孩子,國小就讀完國中三年的英語,國中畢業的英語程度直逼大學生;程度落後的孩子,即使小學已學了四到六年英文,卻連26個子母都寫不全。 富爸爸的競賽?學校英語教學秤不出斤兩! 決定英語力的關鍵因素有二:一是英語補習班的普遍性,二是家長的社經能力。 有補習的孩子英語好、沒補習的差,英語未設科教學前,雙峰其實已經存在,設科後學校要英語評量,雙峰赤裸裸呈現了,城鄉落差現象也是。 台灣英語雙峰問題,幾乎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偏鄉地區就算家長有錢,學生也沒處補習,何況家長也多經濟弱勢;都會區英語補習班多,尤其人口密集區師資、課程都較佳,學費也較貴,早學、多學、優學者,程度自然居於高峰,家長的社經條件決定孩子的英語力。 別看各種英語檢定、比賽蓬勃,那多是補習班和家長的心血,不是學校教的! 其實這只是外因,關鍵原因是課綱錯誤:學校沒真正負起英語教學的責任!也就是說,學校只是聊備一格,沒有落實英語教學。 節數問題(中高年級每週才一至二節,低年級無)、學校教師心態(如定期評量只隨堂考考)、課程要求(不像國語數學嚴謹)等,都不利英語學習。 山地學校更弔詭,除了英語學習環境缺乏,又有「母語認證」的因素干擾,學校、家長自是趨之若鶩,英語相對就排擠了。孩子的工具學習與生涯能力,哪個要緊?「超甜」的加分政策,真的為孩子好? 許多高官、學者老會場面話:大家平常心、別太早學英語!實際上自己的孩子學得比誰都多都早、出國也跑第一。試問英語高峰學生,不多是這些人的孩子?他們的成就可以不靠學校,中下階層的人不靠學校行嗎? 國小各科學習成就多呈常態分配,單單英語是雙峰分佈,而且城鄉差距大。學校有時間、有師資、有課程,偏偏晾著不放手教英語,任憑高社經的孩子先馳得點,沒錢的孩子落於英語谷底,這不啻是門閥教育! 英語節數一、二節能學甚麼? 國小英語教學逾十年,教出甚麼來?還在亂、還在猶豫! 許多學校、縣市體民所需,想積極多教、早教英語,這原是合乎課綱20%自主課程精神的,但教育部卻被反英語教學論者押著起鬨,例如,94學年度英語提前到小三(本來小五),但北市、中縣及南投等縣市把英語應向下提早到一年級,教育部一再威嚇不准「早跑」,並祭出減少教育補助做懲罰。看,民間所謂明星幼托或私立小學,不都是標榜「雙語教學」以招徠家長? 現行國小英語課綱,中年級每週才一節、高年級每週二節,還有一節鄉土語言,都納入語文領域。語文領域佔總授課時數的20至30%(約九節),於是國語文剩下六節,如果再扣掉作文、閱讀、寫字(書法),真正國語文只剩約四節,學生的國語文程度怎不低落? 學校的教育內涵是精華取向,以最有價值的優先,語文領域的優先順序應是國語文、英語文,再來才是母語(鄉土方言)。受到綜合活動、彈性課等排擠,學生要同時學三種語言,是過於理想化。 ▲新北市3月5日宣布推動為期4年的「國際教育行動方案」,涵括「課程與教學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國際交流」、「學校國際化」等四項計畫,為校園注入國際化元素,培養新北市孩子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語言能力。 (圖文/楊萬雲) 現在國小語文教育,有幾句順口溜兒:國語弱化、英語軟化、母語(鄉土語)變笑話。看似三足鼎立,實是三輸局面,三種都教,但三種節數都不足,樣樣聊備一格的結果,就是樣樣都跛腳。 英語的教學時間、質量夠嗎? 國小英語只一、二節,上完課既無英語環境,家長也無力指導,學生的熟練度不足,學習效果每週都歸零,課等於白上。 另外,許多學校對於英語教學的態度不堅定,要求不確實,把英語視同副科,或如同母語的鬆散性質,英語竟未列入段考評量,只隨堂測驗,心態就沒把英語當正課看待,又哪會在乎英語教學績效?? 課綱目標也極其簡易,教育部(2006)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部分,書寫要會拼寫180個字詞,口語要會應用到3百個字詞;到九年級(國三)畢業時,要學會1200個字詞,並涉及2千個字詞(只「涉及」)能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溝通中。但是,「大考中心」公佈的升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卻必須具備7千個英文基本字彙。 問題來了,國小從三年級算起四年才學180到300字;到國中畢業才1千2百到2千字,而高中畢業竟要累積到7千多字,等於高中三年增加國中、小七年英文學習量的二倍半以上。高中的課業何其繁重,讓國中、小優哉游哉,到高中卻要塞爆學習鉅量,教改之下的課程銜接,到處都是這種畸形瓶頸,英語課程尤其糟糕。 英語這門工具應早學早用! 我們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把英文當知識在教學,而不是當工具在運用。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學英語,都永遠沒學會,老是當成考試科目而不知應用。 消除英語雙峰現象與城鄉差距,就是要學校挑起英語教學的責任,有效教學具體措施不難: 一、增加英語教學時數,國小每週至少四節。 二、提升英語學習目標,例如增加單字、詞彙量。 三、兼顧聽、說、讀、寫及應用的學習內容。 四、英語納入段考評量與學業成績,並普測檢核 五、十二年國教上路英語應小班、能力分組教學。英語雙峰不只存在城鄉差異,而是同一校、同一班都有雙峰。 地球村已然成形,英語的鰲頭地位更加確立,英語是工具,也是孩子的生涯鑰匙,更是終身學習的貴賓券。深化國中小的英語教育,已經沛然莫之能禦,要聚焦的是學習的質和量,而不是停在無謂的爭論。語文必須有足夠的環境,英語的學習要能密集、持續才會有效,否則只是紮在沙堆上淺根,一經浪潮就沖失無跡。 (台中縣益民國小校長) 本單元由全國校長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