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休耕農地啟動 估創10萬就業機會
氣候變遷使得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台灣卻有20萬公頃的農地休耕。為了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今天(3日)宣布優先活化連續休耕的農地,讓整體農業勞動結構年青化並擴大經營規模,預計可將糧食自給率提高到約35%,增加10萬人就業機會。 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實施休耕制度,但執行近28年來,這些休耕地因缺乏土地利用,出現雜草叢生、病蟲滋生以及老鼠危害等情況,政府還得每年編列新台幣100億的經費維護;加上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台灣卻有20萬公頃農地休耕,因此,農委會從今年3月開始規劃活化休耕農地,希望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增加農業產值和提高就業機會。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原音)5年都沒有在種的,都領休耕的,有3萬多公頃,也就是10期都沒有在生產。所有的耕地才46萬公頃,連續2年或1年沒有做的,則有4萬8和5萬公頃,如果連休的話,則共有10萬公頃,2期都沒有在生產。』 為活化休耕農地,農委會從連續2個期作都休耕的5萬公頃農地著手,鼓勵復耕具有進口替代和外銷潛力,甚至是有機等相關作物。這些農地未來仍可以辦理1個期作的休耕,並依照現行規定領取休耕給付;另1個期作則可以自行種植飼料玉米和大豆,每公頃領取契作補貼新台幣4.5萬元。農委會認為,活化後,農民的收益絕對可以高於現行休耕的實質所得。至於不願復耕的地主,農委會則媒合地主出租,引導青年農民進入承租。 農委會估算,到了2016年,應該可以活化農地4.5萬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1.4%,達到34.9%,並創造10萬人就業機會,增加總體農業產值達8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