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想像一種環保的生活
■羅允佳、蔡宛儒 某日筆者和朋友閒聊,談到各種「補救式」的環保方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譬如資源回收,目前其實只能做到降級回收,即使延長了各種物質的壽命,最終還是進入焚化爐和掩埋場,假如不能從源頭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些末端處理都只是花錢收拾爛攤子、挖東牆補西牆而已。「所以環保就是要過回歸自然的生活吧!」朋友說。 但是回歸自然顯然聽來是件很極端的事,在環保團體工作,時時會聽到其他朋友說:「你們環保團體就是太想要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就要先想人性,考慮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條件,想讓大家回到自然原始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人們可以接受的環保,僅止於在現有生活品質或更好的前提下,用很輕鬆的方式參與。 許多人對環保的想像是生活要很拮据,不能興致來了亂買東西,不能三兩天換一件新衣服,不能買漂亮鞋子塞滿鞋櫃,不能常常上吃到飽餐廳,不買最新款的電子產品、不能開燈、不用拋棄式塑膠、不能開車、不要蓋破壞水土的快速道路、不要火力發電廠也不要核電廠、不要焚化爐也不要掩埋場、不要高科技園區也不要石化工廠、最好大家都去種田,而且還不能噴農藥肥料。真的那麼慘嗎?筆者認為這是彼此對環保想像的落差。 不知道這些想像從何而來,也許是過去到現在大眾媒體對環保團體的詮釋,也許是政府宣傳的口號,或是在學校被強制要求採取的行動。但根據筆者的閱讀和思考經驗,環保生活也許不是回歸自然原始,而是一種未來或可達成的美好願景: 工時不會太長、不會被壓榨,不需要藉購物「犒賞」自己,也不會在買完東西後還是感到空虛;不害怕錢不夠,因為人們彼此信任互助,很多東西不需要用錢買;有更多時間可以讀書、學樂器、學會畫畫或捏陶雕刻,能多和家人朋友相處,也有時間布置和規劃居家環境。只要騎腳踏車就能到達必須去的地方,不會太危險也不用戴口罩,想旅遊時有健全的大眾運輸系統可搭。每天都能運動,感覺自己健康有活力,吃的是徒步可達的耕食農園中,從土地孕育出來的真實滋味,用的則是取自自然也能回歸塵土的器物,社區裡的資源可以循環利用不浪費;有許多適切科技輔助我們的生活,但也不盲目追求科技成長,使用分散型能源供應設施且收集雨水,儘量把水電成本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環保生活是「退後」還是「向前」?或許每個人的答案不同,但如果對於以上的願景只能直呼「不可能」,試問人類不斷發展科技和工業,追求的又是何種生活呢? (看守台灣協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