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ICT崛起 台灣需自救

旺報【本報訊】 近年中國大陸資通訊(ICT)業快速發展及國際化進程,對全球供應鏈構成日增的影響,個人電腦龍頭廠商聯想最近以23億美元收購IBM低階伺服器業務,再以29.1億美元買下Google旗下摩托羅拉智慧型手機部門(Motorola Mobility)。聯想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及行動裝置市場的強烈企圖心,正是當前大陸ICT業的縮影,對台灣廠商已經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 ICT業迄今仍是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如何應對陸廠的強力競爭,對業者和政府都是嚴厲考驗。 很多經濟及產業專家皆看好大陸發展,主因包括:一、大陸有逾13億人口,龐大內需市場可以支持ICT業高速成長;二、移動裝置及互聯網時代來臨,讓過去落後的大陸ICT業可以充分利用內需優勢,開展蛙跳式的發展;三,大陸業者資金雄厚,並大量吸收台灣及全世界專業人才,複製成功模式,在全球供需鏈快速崛起;四,大陸政府將ICT業列為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在政策上給予強力支持,並不惜投入龐大資源扶植重點產業。 大陸ICT業快速壯大,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業者,如聯想在2004年併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門後,即成為台灣宏�的強力競爭對手,2011年聯想更聘用被宏�解任的CEO蘭奇,成功地將聯想推升到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品牌,第二大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品牌,讓台灣品牌宏�Acer飽嘗苦果。在智慧手機發展上,大陸品牌也快速發展,包括聯想、華為、中興、小米等,更將台灣知名品牌hTc擠出全球及中國十大品牌之外。 大陸面板業亦成為台灣強力競爭對手,這兩年大陸面板廠產能不斷開出,對台灣業者更是致命打擊。另在觸控面板、光學(相機模組鏡頭)、電聲產品及電腦和手機零組件等供應鏈上,大陸皆急起直追,並開始排擠台商全球訂單。 知名大陸經濟學家陶冬預測,未來幾年大陸ICT業將呈現井噴式的成長,進入黃金成長期。他更警告大陸ICT產業崛起,受創最重的會是台灣,因為台灣原來最強的產業群聚效應正全面被大陸替代;而且台灣ICT業掌門人年紀偏高,創業與拚搏精神大不如前。一旦台灣ICT產業鏈被大陸同行沖散,未來經濟前景堪憂,但台灣政策制定者對如此嚴峻趨勢,似乎並沒有多少危機感。 陶冬的警告一針見血。台灣業者長年墨守成規,只想以規模及成本管控賺硬體代工製造的「容易錢」,是被大陸業者快速追上、陷入危機的主因。而政府面對資通訊業陷入危機卻拿不出任何對策,甚至還視而不見,這樣的鴕鳥心態也是危機不斷惡化的原因。 台灣ICT業要振衰起敝,業者自救是唯一途徑,品牌指標廠商宏�及宏達電近來正進行連串改革,努力轉型升級,經營者展現的決心和意志力可說是企業重生的最有力憑藉。台灣代工業者在上、中、下游具有完整的供應鏈,在軟硬體發展上都有深厚基礎,如果能夠透過企業整併或聯盟策略,亦有突破瓶頸,奮力一搏的機會。 在業者展開自救的同時,政府亦不可袖手旁觀,相關主管機關應充分整合政府和民間資源,協助業者研發創新及開拓新的市場。政府也應該創造有利企業合作及整併的大環境,以利業者進行結構性調整。 在推動兩岸合作方面,政府亦須建立總體戰略指引,避免因為兩岸合作反造成重覆投資及人才和技術流向大陸,加深對台灣業者打擊。在兩岸合作的戰略指引上,由前副總統蕭萬長領軍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將大陸業者的威脅和競爭化為機會和合作,建立新的典範,則ICT業才能永續經營,再造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