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欠缺能源政策視野的 核四論述

總統馬英九在6月2日、3日兩天展開「能源之旅」,考察過程中不斷釋出對於各種反核論述的辯駁,堪稱是目前為止對於核電議題最完整的官方說法。官方的論述雖有可觀之處,論點、邏輯也沒有太大失誤,整體的視野卻不足。官方雖強調核四、核電都必須放在能源政策的架構下進行考量,但是整體的論述卻集中在現實面,而看不出任何對於能源的未來可能性所進行的規劃。 馬英九在「能源之旅」過程中對於核四、電力政策的說法,例如,日本女川核電廠在311大地震中的穩定表現顯示工程技術可以作為抗拒天災時的選項、不蓋核四會造成電力供應不穩定、不使用核電會讓電力供應結構過於依賴天然氣發電、天然氣是昂貴的電力來源、天然氣發電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風力等再生能源的穩定性不足以取代核電等;甚至,官員對於反核團體最常援引的學者陳謨星等人的質疑論點直接進行澄清,都可以看出官方對於近兩年內的反核四、反核電論述,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資料的蒐集,在回應上都有很高的針對性,論述較有條理,呈現方式也比以往要細緻。 「能源之旅」的過程對於核四、核電的擁護,就內容而言,是迄今為止官方對於反核陣營的最完整反擊。從說理的角度來看,也沒有太多的瑕疵,許多說明甚至比反核陣營的論述要更有說服力、更有完整性。這當然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而是擁核陣營內部,對於核電的各種質疑,一直都希望能有機會站出來強力辯護,而不要一味處於挨打,這股力量在受到長期壓抑之後,終於找到一個施展的機會。相對於官方在去年面對核電的質疑,所展現的口徑不一、回應遲疑的狀況,「能源之旅」顯示官方已經開始找回對於核四、核電的自信心,而馬英九也彷彿脫胎換骨,開始在核電議題上展現「硬起來」的態度。 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官員,在「能源之旅」的過程中,雖然不斷強調「核四要不要興建,必須要從能源政策的角度來思考」,但是,恰恰相反的是,所謂的「台灣電力政策」卻反而只有現實考量,而沒有任何政策的意涵。因為,在討論「要不要建核四」、「台灣需不需要核電」時,所牽涉到的核電替代方案,官方與反核團體的對話,從來都不處在同一個水平。反核團體是從「未來」的角度談核電的替代方案,於是才會提出風力、太陽能等電力供應方案,然而,官方對於反核陣營的提案,卻是從現況、務實的角度來進行對話,因此,風力等再生能源依照目前的科技水平、電力配送技術,都存在很多缺點,也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這種所謂的能源「政策」,只有務實的角度,而沒有長期的視野、規劃。現有的電力供應系統,原本就是建構在核電、天然氣、燃煤、水力發電方式之上,因此,從技術、務實的觀點來看,再生能源當然是難以融合進現有的系統。然而,今日技術限制未必會永遠存在,再生能源仍然可以透過工程技術的進展而整合進整體的發電系統內。擁核陣營認為核電廠的安全性會不斷改進,即使是今日還無法處理的核廢料,在科技進步下,未來都有獲得解決的可能性;然而,對於目前還不具備供電穩定性的風力、太陽能等發電方式,擁核陣營卻顯得沒有太多的耐性與前瞻性。擁核陣營在看待核電的安全性時,對於技術的可能性充滿樂觀,但是在看待再生能源時,卻認為現有的技術能以讓再生能源成為穩定的電力供應,這種邏輯的矛盾,充分顯示台灣在討論核四、核電時,官方並沒有具體的能源政策圖像,而只有能源解決方案的想像。 在此狀況下,就算擁核陣營在說理、論述上贏了反核陣營,台灣的能源政策,仍然是一片渾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