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人堪慮的醫療品質

月初,英國的「國家健康服務」(NHS)出現嚴重醜聞,居然有將近上千人因為不良的醫療品質喪命。這是戰後英國所建立起來社會安全網,也是不久前才在倫敦奧運受人讚揚的英國「公醫體系」的重大漏洞。探究原因的公共報告出爐後,讓英國首相都不得不出來公開道歉。 整起事件除了成了當周英國媒體的頭條新聞,也引起了各地對於醫療品質的堪憂。惡化的醫療品質,事實上與整體健康照護體系的崩解脫離不了關係,整起事件確實有幾個面向值得我們特別提出來討論。 二○○五年至二○○九年間,英國中西部的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一家地區醫院,約莫有千名患者因為不符標準的照護品質而枉死。這件事情最初由長期追縱英國各地區死亡率的倫敦大學學者注意到,發現該地區異常的死亡率攀升。 不過讓整起事件成為公共關注的議題,最核心的關鍵人物是一名家庭主婦。茱莉拜芮(Julie Bailey)的母親,遭遇該醫院的不良照護品質而喪命。遭逢如此重大變故,她不針對個別的醫護人員,而是注意到整個照護系統的問題,與其他病友、公民團體組成「救救國家健康服務」(Cure the NHS)團體,持續向政府倡議,要求進行公共調查,提出對英國公醫體系的改革措施。 日前這個歷時近三年的調查報告出爐,當中指出整個事件的三個核心關鍵:第一、人力不足,尤其是護理人員;第二、該醫院配合公共預算「緊縮」,為了「省錢」犧牲基本照護品質;第三、「外部評鑑組織」其實沒有辦法真正掌握醫院的水準,應該更重視內部人員的回饋意見與評估。 如果台灣有相關的醫療品質報告,或許會得到很接近的結論。醫療體系的問題,對各國醫療品質的威脅,看來有趨同的趨勢:醫療愈來愈像產業,醫院變得像企業,政府在財政緊縮下大砍公共預算,將社會安全網放手給市場來處理,連最為堅守「公醫制」的英國都不得不棄守。 在「企業管理」的視角中,執行人性化醫療的醫護人員被不人性地對待。醫護工作者在醫院的勞動條件愈來愈差,超時工作卻缺乏適當的勞動安全保障,這讓許多醫療從業者大嘆不如歸去,照護人力出現漏洞。 另一方面,面對醫療品質的要求,台灣迷信各種「醫院評鑑」,甚至近年來為了取得「國際認證」,許多醫院流行起由外國私人顧問公司來進行評鑑之風。醫護人員每天忙於接二連三的外部評鑑,應付各式官樣文書作業,造假、填空,疲於奔命。諷刺的是,內部醫護人員第一線最真實的回饋與評鑑,卻不受到真正的重視。 醫療品質愈來愈堪慮,恐怕不是個別醫護人員醫術、醫德能夠解釋得通的。面對醫療體系的崩毀,還需要去追問更根本的問題:我們把健康照護視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還是購買健康的醫療市場?我們願意共同在這項社會事業上投注多少集體的資源?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的啟示,告訴我們的是:把醫療服務作為社會安全的許諾,不容打折。除了更重視醫療體系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聲音外,還需要更多積極公民,發揮「公民行動主義」的精神,透過集體的發聲與倡議,要求政府去探究真正解決「醫療品質」的治本方案。這也是醫療「公共性」的意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