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金融引發中國次貸風暴疑慮

旺報【林建山】 中國「互聯網金融」,最近幾年紅紅火火地加速度擴張態勢,從阿里小貸的成功、到眾籌模式的急遽崛興,再到餘額寶的大熱,「互聯網金融創新」正對中國傳統金融市場造成莫大衝擊,成為2013年經濟界最時髦概念,也是最熱門話題。 強力吸金影響實體經濟 目前主要盛行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型態有:「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小額貸款」、「個人對個人(P2P)網貸」、「互聯網行銷金融商品」和「眾籌融資」5類。就在2013年1年之內,這5類「互聯網金融商品」的報酬率,已被一路推高到5%、8%,甚至於直達11%、12%,或還要飆到更高水準;中國社會大眾正紛紛被捲入這場「競逐高利率盛宴」之中,包括海峽此岸的台灣社會經濟菁英,亦有越來越多聲音,積極為「互聯網金融」的開放而歡呼。這種新類型的金融性「淘金熱」,卻也正在洶湧聚集一片全域性金融風暴的暗潮底流,這一起新生的市場破壞力量,其實非常值得重視。 事實上「互聯網金融」本身,並不會創造出更高的利潤,之所以能夠在2013年內把年利率推升到兩位數的市場超高水準,顯然是資金流向了「一般商業銀行資金不願意進入的高風險領域」所致,因為任何「資金」的本質,就是一種商品,當買入價格越貴,則必須要是賣出價格更貴的情況下,金融服務經營者才能夠有所獲利。 互聯網金融的「肆意野性生長」,形同是實質造成2013年中國實物經濟部門的「嚴重被抽血」。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年1到11月累計,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依其利潤總額所計算的毛利潤率為5.77%,而以主營業務活動所得利潤計算的毛利潤率亦只有5.81%,都遠低於互聯網金融商品的報酬率。以鋼鐵行業的利潤率為例,在整個2013年慘澹到「一噸鋼鐵的利潤換不了兩根冰棒」的窘境。 在實物經濟利潤薄如紙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所吸收的資金,非但不可能挹注到實物經濟部門,甚至於更在社會上具體給定了「製造生產不如以錢炒錢」印象的示範效應,其結果當然更加激化實物經濟的營運資金,更大量轉向金融領域倒流現象。2013年互聯網金融商品資金,除了留駐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者外,另有兩個基本重點領域,具有更大的磁吸作用:一是已處於高價位而有行無市卻又不能夠跌價的房地產行業;另一是對利率成本不敏感的政府債務專案。這三大磁吸機制交叉運作結果,只有更惡化加深實物經濟部門的「被抽血」癰患。 這樣子的惡性循環,既劣化了中國製造業長期有利的營商條件環境,直接間接影響到歐美先進廠商企業的加速外移他遷,也肇致沿海地區台商永續營運發展的艱困程度。 正視新型泡沫危機風險 而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所施展的強力「吸金大法」,已更高效地吹巨了中國房地產與地方債的超級大泡沫:一些三四線城市「鬼城現象」原本已讓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有所警覺,但一些信託和基金商品卻仍繼續借道「互聯網金融」,替風險度已然不斷攀高的房地產行業以及地方債,提供大量的資金流。目前,一些城市房地產項目,通過信託等管道融資的成本,甚至飆高到30%以上。 房地產以及地方債被越吹越大的泡沫,一旦爆破,其所因此肇致產業斷鏈,形成中國產業經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也就會相應飆高。 這也就是2013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紅火擴張態勢延燒以來,許多國際研究機構所高升疑慮認為,必會引發另類「中國式次貸風暴」之虞的重要原因。當台灣社會正有越來越多的人與機構,關注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的新機遇,並亟亟覓求參與投資營運之際,這一新型泡沫危機風險的警告,確是必須共同正視的。(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