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減碳】美國:實施碳排稅 反對勢力難擺平

【聯手減碳】美國:實施碳排稅 反對勢力難擺平

策劃、編譯■劉耘、實習編譯王予彤 終於!世界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看法,總算趨於一致!中美兩方在10日的會談中表示雙方將合作減碳,似乎為2015年的氣候大會開出生路,但若觀察美國實施碳排稅的重重阻礙,這些協議是否能如期貫徹將是挑戰。 中美兩方於10日達成的協議雖不具約束力,但皆同意透過提高燃效標準、引進再生燃料減少車輛碳排量、共同發展碳捕捉技術、提高建築能源使用效率、研發智慧電網、並加強收集溫室氣體資料等方式對抗全球暖化。 與中國釋前嫌 美國國務卿凱瑞表示,參與這次協議的中美氣候變遷工作小組,也將於今年10月回報各項協議進展。此外,今年稍早,中美也同意降低氫氟碳化物的使用,目前證實氫氟碳化物的短期危害更甚於二氧化碳。這些改變,標誌著自2009年徹底失敗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後,前所未有的轉折;當時,中美之間橫亙太多政治角力與不信任,阻斷了任何可能的合作。 若將視野放到美國國內,也不難見到改變的聲浪。歐巴馬在6月25日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大聲疾呼:「我們必須行動!」這場演講被《時代》評為「歐巴馬針對氣候變遷作出歷史性演講」,在這個極端氣候越加頻繁的環境下,帶來些振奮人心的效果。不過外界認為,美國若能實施爭議不休的碳排稅,才能真正有效扭轉局勢。 ▲中國一位婦人經過北京郊區一座發電廠的冷卻塔和煙囪,圖攝於2007年2月1日。(圖/路透) 美國人口只占世界4.5%,碳排量卻是世界的18%,2010年美國的碳排量達56億噸,甚至高於歐洲國家的總和;而這甚至還未算入相當於二氧化碳12億噸的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 美國若徵收碳排稅,將能同時解決國內預算、能源與環境問題。碳排稅針對燃煤電廠、石化精煉廠和進口商、天然氣製造商、水泥、鋼鐵、和化工廠等大型污染者徵收費用,能源重心可望從重污染的石化能源轉向再生能源。 此外,碳排稅亦能平衡美國國內預算赤字。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分析,若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噸50美元(約新台幣150元)來計算,美國1年排放68億噸,開徵碳排稅將為美國政府增加年3,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1,238億元)的稅收。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及《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認為,開徵排碳稅本身發出的訊息將促使企業提高效能,發揮關鍵效用,但美國國會卻受限於遊說制度,遲遲未能讓碳排稅法案過關。 產學支持 國會卻沒迴響 反對者認為,碳排稅將導致碳洩漏(Carbon Leakage),使國內高污染工業轉移到其他開發中國家,卻未能真正降低全球碳排量。不過,2013年起,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以不同形式實施碳排稅,其中更提倡一項避免碳洩漏的方法,即是在從那些沒有實施碳排稅的國家進口能源時,要增收稅金。 另一項對碳排稅的批評著眼於民生經濟,認為碳排稅將影響低收入戶消費者的生計;不過美國國會研究處(CRS)則指出,這些民眾能獲得退稅款,打平開銷。 除了上述批評,碳排稅其實受到廣大迴響,甚至連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執行長、美國企業研究院(AEI)以及保守派學者都表態支持。但不幸的是,碳排稅在美國國會得到的回應,並不如外界這麼積極。 ▲美國示威民眾在華盛頓國會山莊外遊行抗議,圖中標語寫著「少用煤炭」,圖攝於2009年3月2日。(圖/路透) 據《紐約時報》報導,權威雜誌《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的主編加爾芬科(Adam Garfinkle)分析,美國國會的遊說制度讓碳排稅窒礙難行,而唯一的方法是由領導者直接號召民眾,建立一個「治國聯盟」,而非僅關注選舉的「政治聯盟」,不只是追蹤民調結果,而是要努力引導民意。目前,歐巴馬正試著突破這些困境;而他能否成功說服美國走向減碳之路,將是2015年之前的觀察重點。 (整理自《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