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現實殘酷 馬卯足勁訴求媒體

能源現實殘酷 馬卯足勁訴求媒體

【台灣醒報記者林意玲隨行總統能源之旅報導】「廢核是不是全球趨勢?」馬總統問,他舉例說,全世界還有231座核電廠在興建,興建國家一共佔了全球75%的GDP。他也說,出發前一晚他還在看日本女川核電廠網站,如何在日本海嘯時以14公尺的海嘯牆擋住災難,而且順利的停機,未造成災難。雖然沒有直說,馬總統此次帶領大批媒體兩天一夜的行程,果然是打算去除大家對核電的恐懼,提醒台灣所面臨的能源現實。 此次馬總統與行政院長江宜樺率領兩團媒體主管與記者,在炙熱的南台灣艷陽下浩浩蕩蕩、馬不停蹄的參訪各個電廠;誠如總統所強調的,他並非要說服誰,而是讓大家了解事實跟現實情況,當媒體主管個個額汗涔涔、熱濕衣襟之際,果然感受到電力與冷氣的迫切,以及府院費力安排這場「能源之旅」的苦心。 馬總統與江院長在每一站參訪的簡報後都仔細提出問題:「五萬噸生水池,如何以重力注水?」「發展陽光屋頂百萬座,誘因夠不夠?」「煤炭運輸對周遭民眾有沒有影響?」事無巨細的詢問,既像學生,也像記者,應該是做足了功課,卻把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經濟部長張家祝等人晾在一旁。 以核三廠為例,自從日本福島事件之後,能源局考察核一到核三,列出96項強化改進措施,核四廠也有67項改善措施;以此次參觀的核三而言,預定增建防海嘯牆高達19公尺高、增建隔震緊急應變中心等等。 讓記者們印象深刻的,是經濟部長張家祝、次長杜紫軍都提到,目前不管蓋甚麼電廠〈包括風力、太陽能〉,都會面臨抗爭,成功率渺茫而慢,且各項安全有效的能源機會,絕大多數不能符合「基載電力」(數量夠能全年負載使用、夠穩定、能調度而成本低的)的要求,大多只是做「尖載」(以應付一天當中的負載差異)或中載(補足季節性之負載差異)之用。 在電力的環保、安全、效率、成本四者幾乎難以兼得的情況下,如何制定能源發展政策與能源分配比例,又顧及民意反應與教育,是一項難解的習題,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在簡報再生能源研究狀況時表示,不論是深層地熱、生質能源、海洋發電,對我們都是很好的機會,但仍要仰賴未來科技的進步,與開採技術的發明,才能有量產機會,成為基載電力。 「大家能不能接受經濟不發展的台灣?」馬總統質問媒體們,在一天馬不停蹄的疲倦的行程,了解台灣的不能自主的能源處境。似乎已經是明顯的現實了。 圖說:核三場工作人員站在生水池前。(photo by林意玲/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