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不曾寂寞的重建路:我的回鄉之路

■劉駿達 2009年當時的我,還是個在北部打拚的遊子,在父親節的連續假期回家相聚,在家看電視的時候,窗外如瀑布般的雨水打在鐵皮屋頂上,聲音大到連電視的聲音都聽不清楚,屋旁的水溝水勢如萬馬奔騰,幾乎就快溢出路面,心裡想著,這樣的雨量,旗山可能又要淹水了。 隔天趁著無雨的早上,和弟弟到河堤邊看看旗山的情形,河堤被沖出了個大窟窿,滾滾的洪水挾帶著沙土淹沒了旗山南站周邊一層樓,已經有山貓在開始清理淤積的泥土。站在河堤上望著楠梓仙溪的溪水,溪邊一隻小黑狗正悠閒的散著步,突然慌張的朝著河堤邊跑了過來,往上游一看,一股驚天地泣鬼神的洪水正迅速的朝著旗山而來,想也不想立刻叫喚弟弟,拔腿往高處狂奔,這一波洪水,正是獻肚山深層崩壞,導致小林村滅村產生的堰塞湖潰堤的結果,有生以來第一次被水追著跑的經驗,是如此讓人恐懼與驚慌失措。在回北部工作崗位的路上,看到南台灣一整片水鄉澤國的景象,除了感嘆大自然無情的力量,也埋下了日後回鄉,為自己故鄉做一點事的種子。 回到北部工作崗位,看到各家媒體報導災情慘重的風災新聞,第一時間內,政府龐大的行政體系絲毫起不了作用,反而是由在地的力量,串聯起民間各義工組織,協助需要幫助的每個地區民眾,這時,內心響起了一股聲音,「這裡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我想回去做些什麼」,雖然不知道自己能為家鄉做些什麼,內心的這股力量卻愈發強烈。偶然的機會下,看到旗美社區大學的徵人訊息,對受災區域內社區進行人才培育與陪伴的工作,於是乎,旗山,我要回來,回鄉之路開始了! 回家,是再一次認識自己與生長的地方 回到旗山,面對新的工作,其實是千頭萬緒,對於社區重建,是要重建什麼?社區的居民想要的是什麼?社區內又有什麼資源?看著來上課的社區夥伴們,腦袋瓜中的問號也不比大家少啊!自高中開始,不管是求學或是工作,離高雄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回家,也頂多像是個過客,短暫停留後又將離開,對於故鄉反而是陌生的。 以前上班是看著冷冰冰的電腦螢幕,碰觸著沒有生命的機器設備,現在則是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有原住民、漢人和外籍配偶,社區耆老、婦女及小朋友,聊著社區的大小事,如此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也讓人覺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另一個個性,是一顆暖暖的有溫度的心。 在陪伴重建區夥伴的過程中,一有空便會往社區跑,了解夥伴們的工作狀態及遭遇到的困難,旗山、杉林、甲仙和茂林因此留下踏訪的足跡。 在旗山鮮少人知的中寮山區,有著登中寮山而小天下的絕世美景,可以看到完整的月世界地形,天氣晴朗時登高望遠,還可以看見在海岸邊的興達港,山上的中寮國小早因人數不足而廢校,小朋友得花近半小時時間到山下就學,在社區媽媽和志工的努力下,廢棄的小學校舍有了新生命,換了一身新裝,在善心人士的捐助下,又發揮了教育學習的功能,成為小朋友課後輔導的場所。 在杉林小份尾的新和社區,住有一群團結又熱情的多元住民,居民大多以務農為生,園子裡種著黑葉和玉荷包品種荔枝,四、五月份幫著社區大哥幹農活,喚醒小時候跟著父母採荔枝的回憶,社區內大夥兒感情非常好,常在飯後之餘,在月娘的陪伴下,乘著涼風在屋前泡茶聊天,社區裡活動需要幫忙時,整個社區都動了起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好不熱鬧,能深刻感受到居民以和為貴、團結一致的氛圍。 甲仙在八八之後元氣大傷,昔日人聲鼎沸的芋冰城倒了好幾間,稀稀疏疏的遊客很難讓人相信以前停車是一位難求,留在甲仙的人們展現了超強的韌性,致力於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及小林平埔文化的保存,五里埔的手作黑糖,大田社區的竹仔鼓傳承,甲仙國小拔河隊的努力不懈,以及耶誕節社區的慶祝活動,都是由社區的小朋友和居民們演出,還有各式各樣甲仙愛鄉協會公田採收的有機蔬食,加上新移民媽媽們的精湛手藝,讓在地的力量一步步地開枝展葉,把理念和堅持幻化為甜美的果實。 茂林地區屬魯凱族下三社群,有美麗的紫斑蝶、萬山岩雕和黑米祭,村裡老人維持著傳統農耕生活,原住民樂觀熱情的天性,總是能感染週遭的人,帶著多納村長輩們到台東參訪時,對於所見事物是那麼好奇,樂學好問的精神,聽著多納的夥伴瑪麗講述著老人家參加比賽時,對於比賽的榮譽是如此積極努力爭取,沒拿到第一名還會生氣難過,感覺就像是回到了小時候那般的單純,老人家是如此可愛,是如此團結合作,不就像是托馬斯.摩爾所說的烏托邦一樣。 重建,或許是找回大家想要的生活方式 在接觸到重建的議題時,當中充滿了許多矛盾與衝突,有人想離開,有人想留下來,有些人投入參與,有些人說著風涼話,尤其是身在其中的社區夥伴們,感受是特別的強烈,有時聽到夥伴在社區中被誤解,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口水(台語),心中也是感到不捨和難過,能做的就是當大家的垃圾桶,給予支持與鼓勵,也因為這樣,重建讓我交到了許多朋友,不論年齡性別,在短短的一年多,生命激盪出各種不同顏色絢爛的光采,就算不在重建站的工作崗位上,可是這樣的友誼卻是永遠的。 有破壞才會有建設,經歷過慘重的莫拉克風災後,人的心靈也被破壞了,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省思過去的生活,過去是否為了賺錢而忽略了環境,為了利益而失去了文化,為了忙碌而缺少了互動;老天爺的當頭棒喝,或許敲醒了一部分的人,因為災變,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價值,學會分享,學會幫助,學會尊重;尚未覺醒的其他人,或許可以試著停下忙碌的腳步,暫時忘卻功利主義,想想自己能為生存環境,為社區鄰居,為其他不認識的人們做些什麼。 社區夥伴的人力支持計畫(高雄市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將在今年結束,未來是何去何從,該如何為未來作打算,是如此茫然,或許大家可能為了五斗米折腰,在各自不同的領域賺錢養家,可是投入社區工作的這份心,這一份熱情,是不曾熄滅的,因為災害,摧毀了某些東西,也將我們連結在一起,也讓我們找回想要生活的方式! (前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專員,旗山青年) 2010年8月旗美社大討論人力支持計劃輔導機制。 2010年7月訪視甲仙區重建夥伴,討論各社區重建進度。 作者劉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