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實驗 小學生關心國際事務高於本土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國語日報》自民國96年實施「讀報教育實驗教學計畫」,贊助國中、小學班級師生足量報紙作為教材,每週至少一節課實施讀報教育課程。今年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葉興華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中小學生在「國際教育」上進步的成績比起一般寫作閱讀等語文表現還要突出。 在980份小學生、533份中學生的有效問卷中,研究團隊進一步針對讀報推動國際教育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中小學生經由讀報,在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等國際教育四個指標的能力養成,成效不差。 不過,葉興華指出,國內小學生透過讀報學習國際教育時,卻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最高階全球責任感的表現,反而優於最基本的國家認同,也就是孩子對國際事務、議題的關心遠高於本土文化。 教育部在民國100年發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並於去年啟動10年計畫。葉興華表示,國際教育的真正精神除了學習、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觀點外,更要回過頭來肯定自己國家文化的優點,或者改善本土缺點予以創新,在這樣的「交融」,人類才能永續發展;她強調,推動國際教育並非單一的「同化」,或一味關心認同他國,這樣背離了國際教育的初衷,教師在教學現場應適當引導。 報紙即時性高,面向廣、篇幅短,能夠提供多元國際訊息,比起教科書,更容易讓老師進行國際教育的教學。葉興華建議,學校若要運用報紙來推動國際教育,因根據白皮書中能力指標的內涵來規劃課程,並輔以影音素材協助教學,提高學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