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學生物 花鳥蟻獸成教材

走出教室學生物 花鳥蟻獸成教材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上八卦山賞鷹,在線西海灘淨灘、到惠蓀林場採集高山鋸蟻,這些統統是線西國中才有的生物課。17年前,原本習慣傳統高壓教學方式的生物老師林莞如,發現與學生的關係愈來愈差,興起放棄教書的念頭。後來,她決定再給自己一年時間,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動手製作維管束模型、使用顯微鏡作實驗,帶孩子走入大自然,讓花鳥蟻獸變成最棒的生物課教材。 教育部第24列活化教學列車,11日由彰化縣線西國中唯一的生物老師林莞如,帶著3位國一生來到記者會現場。教書生涯長達27年的林莞如,1995年與母校彰化師範大學教授一同參加國科會計畫,接觸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分組學習,1995年她更加入一群中部生物老師組成的BioTOP社群,每兩週固定在彰師大分享有趣的生物教學,教學路上有了熱血教學的夥伴。 每年春天,灰面鵟鷹會從菲律賓飛到中國北方,其中會有一、兩天停留在台灣。兩、三萬隻的灰面鵟鷹一批批的過境,鳥友約有半個月時間可以欣賞這群過境鳥。每年春分,身為彰化野鳥學會會員的林莞如,先在課堂上講解過境鳥的習性,介紹賞鳥須知,也交代學生不可破壞棲地等注意事項,之後師生們共乘一台遊覽車,上彰化八卦山賞鷹。 林莞如認為,生物老師和其他科目老師最大的不同,在於傳授的知識和情境是大自然。「如果只是白紙黑字的教學,對現在的我來講實在不可思議。」 她比喻,在傳統講述式的教法中,老師就像「馴獸師」,逼學生一直背就會考得好。但「背下來又怎麼樣呢?」 林莞如說,被動式學習的孩子,考完試就把課本忘了,這不是真正的學習。她現在反而是個「導演」,在幕後安排學生進行活動,自己只做檢核評量或幫忙協調學生分組,「站在上面授課時間很少」。 ▲彰化縣立線西國中的林莞如老師透過合作學習與手作道具的活化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能從課本外的多元管道中,實際體會生物構造的運作方式與原理。(圖文/楊子磊) 據林莞如觀察,現在的孩子注意力只能維持15分鐘,課堂上她會安排不同活動,讓同學動手做。她隨手拿起一捆塑膠繩,請學生拉住另一頭,讓全班學生猜小腸長度有多長,學生愈拉愈遠,同學猜得起勁。林莞如說,像這樣的活動帶一點懸疑,會讓學生更有學習動機。 記者會現場有許多林莞如平常使用的教具。國一生王昱婉拿起前端裝有氣球的半截寶特瓶,現場示範吹氣。她說,這是模仿刺絲胞動物門生物的觸手,當這些生物看到獵物會彈射出毒刺絲。這些出現在課本上的句子,因為動手玩過了就不會忘記。 國一生姚家臻則拿起另一個寶特瓶,裡面裝著以一截截小紙片組成的螺旋狀模型。她說,這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老師發給每人一大張卡紙,他們帶回家裁成兩公分左右的小紙片,再一一黏起來,「要非常細心」。她笑說,媽媽和姊姊在一旁看不下去,也加入一起製作,結果一家人都上了一堂生物課。 像這樣的上課點子並非全是林莞如一個人的發明,由於線西國中只有她一位生物老師,她只好往外求援,除了BioTOP社群外,她3年前也加入「生物趴辣客」(Bio Potluck)網路社群。林莞如解釋,目前成員有100多人的生物趴辣客,其實就如同Pot luck字面上解釋,每人出一道菜分享,只是他們出的不是菜,是自己的教學點子分享。 這一群具有教學熱忱的生物老師遍佈全台,最遠的住金門。平時透過網路,將自己製作的教材、教具,分享給其他生物老師,他們也會吆喝團購,讓老師能以便宜價格一起印刷教具,例如,新竹光華國中簡至祥發明出單子葉維管束的紙模型,學生可以自己剪裁、組裝,就能清楚了解維管束構造。 林莞如說,教學需要精益求精,很喜歡從這群夥伴身上學習,「看他們有什麼點子,可以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上。」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夠,大家一起學習分享,點子就會源源不絕。 她認為,近年來老師已不再是主角,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她的先生、芳苑國中校長謝國士也說,現在的孩子自主性很高,老師必須尋求最好的教學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就感,她滿意地說:「看到他們的笑容就知道你做對了,他們是真心喜歡這門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