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框架 展賦書院推自學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人人都需要教育,但是,接受教育不一定要上學。教育部在100年6月公告「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將教育分成「學校」與「非學校」兩種型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當中,包含了:個人、團體、機構3種方式。 「決定自學需要很大的勇氣、決心和堅持。」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趙介亭表示,還沒將孩子送到人文國小就讀前,他作了一年的自學準備,從有到無,經歷許多難題。為什麼選擇自學?他認為,主流教育體制如同工廠的標準作業流程,每年9月2日出生到隔年9月1日的孩子,視為同一「批號」,經過標準的SOP流程,「淘汰」掉不符合工廠要求的產品,最後以學歷做為優勝劣敗的產品高低之分。 趙介亭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齊一化的教學模式,沒辦法開發每個孩子天賦。他笑說,6年的全職奶爸可不是當假的,沒有親自體驗,不會知道孩子要的是什麼,很多事對孩子而言是新的體驗,需要足夠時間讓他們去探索、發現,發掘新事物。 趙介亭3年前認識宜蘭人文國中小適性教育模式創辦人楊文貴時,他就提出「社區型學校」的概念,認為每個社區都有能力,也應該成立有社區特色的學習團體,但礙於當時沒有相關法令,只能將想法放在心中,直到公告法令後,才創辦了展賦教育文創。 彙整資源 引導教學 「展賦書院」的非學校型態團體實驗教育有了具體計劃以「有機體適性教育」的理念,匯整學校、家庭、社會3方教育資源,重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開展孩子的天賦。趙介亭補充,認識有機體教學前,需建立基本概念,認定孩子是成長的,孩子會隨成長而變化,也會隨環境的各種刺激、學習而變化。 接受適性教育的孩子是活的、是有機體,所以適性教育在面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隨時調整應變。應變機制的複雜專業困難度就在於,隨時要變化。趙介亭指出,學習過程應以引導而非主導、設計情境而非設計學習、學生本體而非教師本位,強調個體差異性。 不為考試而學習 趙介亭表示,「展賦書院」以9年一貫課綱為架構,整合為主題融入各學科領域。沒有課本、不分年級、不分科目、不趕進度、不應付考試。孩子接觸世界時本來就不是分科學習。他舉例,帶領孩子觀察動物時,會對動物生活習性好奇,藉此討論生態問題,如動物的大小、重量、飛行速度、移動距離等,這就是數學量的建立。 曾有家長擔心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混在一起,是否影響上課?趙介亭說,真實社會就是混齡團體。年紀大的孩子帶著年紀小的孩子,可以展現更多包容和照顧,心地更柔軟;年紀小的跟著年紀大的孩子,能有觀察學習的對象。不只是孩子,家長也是展賦書院的學生,回家作業是記錄家庭的親子時間,將一天的學習活動經驗和爸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