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地圖:對陳保基主委取消公糧收購提議的再商榷
■向紅岩 據《天下》雜誌532期報導,針對上月糧商「混米暴利」事件,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此與國內實施長達40年的糧食保價收購政策息息相關,若再不因應WTO取消保價收購,繼續固守戰備存糧觀念採低糧價策略,未來糧商走險賺混米暴利的案例勢必仍會層出不窮。 糧商混米收售賺取高價自古有之,問題在主政機關對市售米督管長年鬆弛,然觀今陳主委的解套,卻是緊抓保價收購制度讓糧商有利可乘,又讓米價成本拉高,致台灣米在國際市場競爭不利為由,進一步迎合WTO去管制要求,主張公糧價格管制鬆綁,讓國內米價完全市場化,讓稻米產業比照服務業,優勝劣汰自生自滅。也就是說,過去我國被美國限制辦理公糧外銷賺取外匯也就罷了,但未來政府將不再補貼收購,要也是買高品質的米,這樣政府也可外銷賺錢,不必擔心存糧損失,至於以後國內米作面積變小、國內米價隨國際市場波動發生米價攀升的狀況,也與農委會無關,因為此後政府將不再有義務釋出公糧平抑物價,米價高低已完全放任市場決定。 政府打此生意算盤由來亦久,農糧署自2005年起,便在全國成立稻米生產專業區,由政府管理,輔導糧商整合稻農、育苗及加工業者共同契作,拉出一條生產鏈,把零碎的稻田,串併成規模較大的生產聚落,並以市場為導向,訂出規格化的生產方式(例如品種、肥料的選用、農藥檢測)。換句話說,糧商想賣什麼樣的米,農民即配合種出。2008年台灣米大賺全球糧荒財,出口量衝破3,300多公噸,挑動國人對於米糧外銷的期待;2009年台灣米外銷1,800多公噸,是加入WTO以來第二高的出口量。 眼見糧商大賺,陳主委也陶然降與糧商同等眼界滿嘴生意經,完全忘卻身為農政機關首長的職責,絲毫未從國家經濟戰略利基的高度著眼。不顧在國際貿易市場上,雙方交易財貨的性質與市場結構,極有可能會使國力強弱關係發生質變,促成其中一方產生權力。從貿易戰略的本質來看,農業貿易不能將「輸出高附加價值的農產品」與「輸入高必需性的糧食、穀物飼料、蔬菜種子」等同視之,尤其在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枯竭等全球性風險持續加深的趨勢下,農產品供求風險性倍增。 台灣什麼都言必稱美國,可美國是將自給過剩的穀物轉銷出去,所以在外交策略必要時,隨時可採取限制輸出或提高價格等手段,來與貿易對手國進行各種貨品採購規則的談判。台灣呢?相較美國糧食自給率逾100%,2011年我國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只有33%,另方面,我國穀類供應進口比率近10年來始終維持在8成以上,其中小麥、玉米進口率更超過100%,顯見我國穀類生產結構有多脆弱,豈堪陳主委再次痛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