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能吃?】學者看法:推行飲食教育 不能急就章

【實習記者林寬宏專題報導】為了讓民眾正確認識飲食健康、食物生產環境與飲食消費行為,立委姚文智根據環境教育法雛形修改,提出《飲食教育法》草案,希望透過政策,要求高中以下學校、公營機構等每年要通過4小時飲食教育。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卻反對這種做法。她強調,日本把飲食教育作為「國民運動」推廣,將農業生產、飲食文化與國土規劃都考量進去,台灣一味臨摹範本,甚至想套用環境教育法的模型,卻無視於台灣當前飲食習慣面臨的困境。 日本方法 台灣不適用 張瑋琦提到,日本早在食育基本法施行前就已推動食農教育,據今有10多年歷史,每個社區在擬定食育計畫前,先進行社區資源調查與問題分析,再依照中央政府所訂定的大方向,由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提出方案供政府審查,審查通過後,政府補助經費,再由地方自行發展,維護當地鄉村文化。 「當務之急是針對台灣飲食問題進行分析。」張瑋琦強調,她認為鄉村和都市所面對的飲食問題截然不同,都市外食人口多,而鄉村人口普遍輕視農業文化,加上飲食教育法的對象包括成人,因應對策也有所不同,並非透過相同飲食策略就能解決問題。張瑋琦建議,其實可以利用台灣現存的「社區營造系統」進行飲食教育,因應各地環境、文化打造多元並存的「台灣版食農教育」。 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順美也認為,環境教育法的出發點是希望民眾了解環境的珍貴,形式應是「多元並進」,但現今環境教育法太強調「樣本學校」,背離原本環境教育需結合在地智慧的初衷,若操之過急,每年4小時的課程也可能淪為「虛應故事」。 然而,永平國小教師游素珠相當贊成推行食育基本法,現代人相當缺乏飲食教育,若能將飲食教育納入課綱,能改變學童對食物的思維。 指南國小教師黃淑婷則認為,現行環教法像講師、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等配套措施就已不足,政府不斷將不同課程塞進小學課綱裡,如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海洋教育,排擠其他課程,最後學校難免產生應付心理。 讓農業回歸以人為本 台灣正面臨食品安全的風暴,除了食品工業化的猖獗,更是因為社會輕視農業、食物價值所致,日本推動《食育基本法》的背後,有重新肯定鄉村價值的意涵,他們認為鄉村與都市同等重要,而農業生產是維持國家永續的基礎。但台灣鄉村與都市嚴重脫節,只將農作物視為經濟商品,一味迎合市場品質,反而忽略為「人」耕種的心態,不知不覺使用過多危害人體的化肥農藥。 學者指出,台灣陷入的食品安全龍捲風,是經年累月輕視食物價值的後果,若此時台灣還不興起食育自覺,只想靠政府把關,那麼有毒食品添加物的風暴將持續蔓延,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