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足跡才能真正減碳

用電動巴士,真能取代現在公共運輸中佔有一席之地使用柴油的巴士嗎?這是許多接觸過電動巴士的人,內心一直揮之不去的一個疑問。 台灣的電力來源,雖然有核能發電廠,但這些核電廠所發的電力,所佔的比例並不高,僅佔全部電力來源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台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佔了全部發電量百分之五十多,其他的還有燃氣百分之二十多、燃油百分之五點六,至於較為乾淨的電力來源,包括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能源等,加總起來僅百分之十左右。 因此可以說,就算未來電動巴士普及於台灣,對於碳排放減量是可以降低,但效果有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力來源產生了許多的碳排放,尤其以燃煤、燃油、燃氣所產生的碳排放最為大宗,使用電動巴士,只是將碳排放由巴士轉移到發電源頭,而非完全杜絕。台北市交通局長林志盈就點出關鍵點,他強調:「用電也是有碳足跡!」 要如何真正讓電動巴士達到零或者是低碳排放的目標,追根究底,就是要讓電力的產生是要達到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的目標。只不過,以台灣現在的環境,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雖然政府鼓勵民間「種電」,也就是說將日光充足的地方,設立大型太陽能板進行發電,但事實上,整體發電效益偏低,無法真正滿足乾淨電力所需,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腹地小,天氣狀態也不適合,能夠種電的區域有限。 台灣境內多高山,落差大,水力發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是台灣位處於地震帶,夏季多颱風,只要一場大風雨或者是一場地震,由山上沖下來的土石流或因地震鬆動滾落的巨石,就可以讓耗資數十億到數百億的水力發電廠停擺,再加上水利資源並不平衡,水量不穩定,更讓穩定水力發電困難度大大提昇。 走在西濱公路上,很多人應該都有印象,在海邊矗立了許多支巨型風力發電用風車。以台灣四面環海的地形,發展風力發電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根據統計,台灣風力發電密度排名世界第二。 但事實上,風力發電現階段難以取代傳統發電模式,主要的考量點就是現有的技術,無法用風力發電產生的電力取代水力、火力甚至是核能發電。而且風力發電需看老天爺臉色,沒風時,風力發電機也只能當成擺飾。 而且風力發電機的設立,並非有地點、有風就可以設立。事實上也有相關科學研究,設立風力發電機,對於周遭生態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更會危及鳥類飛禽的生活。除此之外,還須克服雷擊、鹽害、噪音與供電不穩的問題。 國內對於再生能源研究學者,部分已將目光放在「潮汐發電」上。台灣四面環海,每天多次漲潮退潮,利用潮水位差來發電,是很不錯概念,可惜目前僅實驗階段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