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服裝業庫存 3年賣不完

工商時報【記者廖珪如╱綜合報導】 大陸時裝及體育用品受國際品牌追殺、國內品牌經營難的雙重夾擊,產庫存居高不下,業界指出,「3年都賣不完。」時裝品牌正大打折扣戰來消耗庫存,體育用品則視即將開幕的倫敦奧運為救命丹,大推奧運相關產品救市。 不過,業內人士相當悲觀,大陸品牌應致力商品研發及品牌行銷,才能走出困局。 新民晚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大陸服裝庫存來源,主要受到國際時尚品牌衝擊,銷售率下滑造成庫存嚴重;為出清存貨,一些品牌服飾折扣力度不斷加大。端午節期間,廣州各大賣場部分商品都打出了4至7折的折扣戰,有的甚至直接3折起。 從營銷數字就不難看出大陸國產品牌的慘澹。大陸紡織服裝類上市公司凈利潤最高的雅戈爾,今年第1季含金融和地產業務的凈利潤為25.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34.26%。反觀H&M,今年3~5月的淨利潤7.5億美元,年增23.04%;ZARA母公司Inditex第1季淨利4.32億歐元,年增30%。 體育用品銷售也同樣冷清,從在港上市的大陸體育用品企業年報數據顯示,去年李寧存貨金額為11.33億元,年增40.57%;淨利潤僅為3.86億元,年減65.2%。匹克存貨金額增加25.67%;中國動向存貨金額甚至較上一年增長近6成。安踏、特步同樣沒能幸免。 低需求和高庫存等壓力,讓大陸體育用品企業陷入進退維谷的艱難局面,「去庫存」迫在眉睫。華創證券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唐爽爽表示,奧運是大陸關注度最高的體育賽事,推出周邊商品是體育用品企業今年最關鍵的工作。但唐爽爽也說,奧運商品創造出的眼球效應,刺激的是短期銷量。 Nike、Adidas等國際知名品牌,同樣擠壓大陸體育用品企業生存空間。由於國際品牌研發能力大大優於中資企業,加上為了爭奪市場,價格也走向平民化,國產體育用品的低價優勢已經不存在。 業內人士強調,大陸本土服裝企業不求商業模式創新、產品研發;一昧打價格戰、抄短期盈利,都不利於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