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橋、地下道 基市逐步廢除

中國時報【張謙俊、賴秉均、阮迺閎╱綜合報導】 「馬路如虎口」,基於行人安全,基隆市早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興建陸橋、地下道,隨著時代變遷,民眾交通素養大大提升,使用率偏低、影響市容觀瞻的陸橋、地下道,規畫斑馬線替代,市府開始檢討陸橋地下道存廢。宜蘭、花蓮的相對少,以保護學童上下學為主。 基於民眾安全考量,在交通觀念差、人車爭道年代,減少民眾過馬路被車撞,基隆市府選擇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興建陸橋、地下道,早期幾乎貼著商家興建天橋,再加上交通設施維護養護年年需要大筆經費,早期公益社團認養分攤,不景氣後認養單位愈來愈少,使用率偏低的陸橋、地下道,淪為遊民聚集之處,常常遭民眾詬病。 市府著手檢討使用率偏低的陸橋、地下道,近年拆除陸橋四座、廢除地下道三處,目前基隆市現存十六座陸橋、地下道十三處。 基隆市在民國九十五年拆除海洋大學前北寧路陸橋,安樂區麥金路行安陸橋因老舊危橋拆掉,市府施作海洋廣場工程時,將影響景觀的獅子橋拆除了。 較棘手廢除的是地下道,以七堵國小前明德一路的地下道而言,因光明路拓寬後,大部分往來基隆市區到五堵車輛,不再選擇行經明德一路,使原本設計的地下道使用率低,地下道淪為攤販、遊民聚集之處,地方早建議廢除,但部分學校人士和家長基於學童安全,持反對立場,讓市府左右為難。 市府去年採取折衷方案,先採行試辦「封閉」地下道,數個月後地方不再出現雜音,再聽取民意,確定廢除地下道不會反彈,今年終於成功廢除了兩處地下道。 宜蘭市南屏國小在民國九十一年向縣府爭取興建人行陸橋,為提高陸橋使用率,校方規定學童步行上下學得走陸橋,為保障學童安全,各方認為陸橋有存在的意義。 花蓮縣建設處土木科表示,花蓮因為人口密度不高,加上多數道路路幅不寬、車流量少,鮮少有建造陸橋必要;目前花蓮縣共有三座陸橋,二座在花蓮市,一座在新城鄉,建造目的皆為保護學童上下學安全;唯一的人行地下道,位在花蓮火車站旁中山路上,讓民眾得以步行穿越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