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三代中國式基金 各擅勝場

工商時報【陳品橋 寶來上證50基金擬任經理人】 中國證監會4月宣布新增QFII投資額度500億美元,使得QFII對於中國市場的總投資額度達到800億美元。同時,在台灣法規的開放下,近一年來國內所謂『第三代中國式基金』問世,讓台灣投資人可以直接參與中國市場的動能。何謂『第三代中國式基金』?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將中國式基金分為主要的三個時段。 第一個時段是在2007年之前,由於當時的法規規定國內基金不得投資中國企業(包括香港的國企股與紅籌股),但2006年~2007年是中國股市的大牛市,為了參與中國市場的漲幅,國內投信業者在發行基金時,以投資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但具有中國概念的企業為主要投資標的,也就是俗稱的中概股。此類型投資方式,可稱為『第一代中國式基金』。 由於『第一代中國式基金』的投資組合仍舊以台灣上市企業為主,因此與中國股市的走勢相關性不高,但由於這類型基金有機會同時參與台灣與中國股市上漲的機會,因此直到現在仍舊受到許多投資人的喜愛。在台灣證交所掛牌的台商收成ETF,可視為『第一代中國式基金』的代表。 第二個時段是在2008年開始,國內法規陸續放寬國內基金對於香港國企股與紅籌股的的投資比重,到目前已經完全取消其投資限制。尤其是國企股,為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的中國企業,不但完全具有中國色彩,且由於受到香港證監會監管,其財報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因此受到外資熱烈的歡迎與追捧,國內投信業者也相繼發行以香港國企股、紅籌股為主要投資範圍的基金。此類型投資方式,可稱為『第二代中國式基金』,目前市面上以「大中華」、「中國」、「華夏」等取名的基金,多屬於這類型的基金。 由於『第二代中國式基金』的投資組合以中國企業為主,因此企業本身的獲利能力與前景就會影響股價的表現。但因為這些中國企業是在非中國證券市場掛牌,因此中國的總體經濟與政策變化的影響力就相對較小。即使有些中國企業也有在中國證券市場掛牌,但由於兩地的股權不能轉換,使得當中國投資人與外資對於該市場或者該企業看法不同時,就容易產生兩地掛牌的價格走勢有所不同。以香港國企指數與上證指數觀察,過去兩年的日報酬相關性只有約60%來看,更可以說明這類型的基金績效與陸股的走勢其實並不存在高度的相關性。 第三個時段是從2011年開始,國內法規對於國內基金直接投資中國股市比例放寬,再加上國內投信陸續成功取得中國QFII的資格以及額度後,開始推行可直接投資A股的基金,提供國內投資人參與。此類型的基金可稱為『第三代中國式基金』,由於目前取得QFII額度的投信業者不多,因此相關基金也就較少,寶來投信剛募集完成的中國傘型基金-上證50ETF以及中國平衡基金,即屬於此類型。 此類型基金最大的特色,即在於使用QFII額度直接進入中國證券市場投資中國企業,因此中國總體經濟、政策變化以及企業獲利等因素都與該基金的績效有著最直接的關係,與中國股市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但與國際市場的表現就容易產生偏離的可能性,以2011年與2012年為例,中國市場受到自身的貨幣緊縮政策影響,表現明顯落後於國際主要股市。 總體而言,雖然因為法規的因素而使得台灣有著這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國式基金,但事實上這三代的中國式基金各有其特色,並不存在著誰優誰劣的問題,倒是投資人應該清楚了解該基金的特色是否符合本身的投資需求與預期,再進行投資策略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