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殺手高血脂爆血管無徵兆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指出,血脂的高低是無感的,但積年累月累積,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衍生的心血管疾病;台灣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多年來沒有明顯減少,國人血脂控制必須再加強。 資深音樂人馬兆駿2007年因心肌梗塞猝逝,之前除了感到「胸口有點痛」,幾乎沒有其他症狀,其父69歲時同樣在完全沒有徵兆下,因心血管疾病驟逝。馬家二哥馬兆驊在弟弟離世前,從未自覺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直到痛失父親與弟弟,馬兆驊才就醫檢查,檢驗竟發現右冠狀動脈嚴重堵塞達70%至95%,左迴旋枝已堵住80%,血脂數更是「滿江紅」。 馬兆驊感慨說道,因為弟弟的離世促使他檢查,才讓他撿回一條命。手術治療後,他成為稱職病人,依照醫囑戒掉近30年的菸癮、天天騎腳踏車15至20公里,並按時服降血脂藥。現在,他可以自由到溫差極大的新疆、高海拔的合歡山等地完成他最愛的攝影興趣,一點都不擔心心血管問題。 研究顯示,每降低1%的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冠心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將降低1%。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幸榮表示,無論是高危險群或一般人,將壞膽固醇降至100 mg/dL以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式。 林幸榮說,一般人若血脂過高,應先選擇非藥物治療;戒菸、降低體重、規律運動,配合健康飲食,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他強調,飲食可降低10%壞膽固醇,相對降低10%心血管疾病風險,每天的鈉鹽攝取量應低於3公克,膽固醇攝取應低於200mg。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殷偉賢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抽菸等高危險族群患者,壞膽固醇在100mg/dL以上,或總膽固醇在160mg/dL以上,就可搭配藥物治療。建議40歲以上高危險族群每半年抽血檢查一次,一般人則一年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