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年貧窮化:一場及時應景的「禮貌」課

■陳柏謙 近過去一個星期多以來,台灣上上下下彷彿成了「禮儀之島」。 因參與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學生,受立委邀請至立院說明教育部涉嫌行文要求校方清查集會學生的名單之情形;受邀學生在備詢台上質疑教育部長說法明顯前後不一,批評部長「偽善」與「說謊」。其實,看來稱不上太過強悍的舉止,沒想到隔日卻引起部分媒體大作文章,擴大報導,一時間,輿論討論焦點就這麼從原本「誰有資格買媒體」、「如何才算壟斷」,硬生生轉移到「學生行為是否不禮貌」、「態度是否不尊重」的等等一場對「禮貌」的思辨之旅上。 特定媒體炒作「禮貌」,背後當然有其轉移焦點的「陽謀」存在,這一點沒什麼好爭議的,而實際上從後續發展來看,也證明了其效果頗佳。不過當「倫常」、「君臣父子」云云的禮教高帽紛紛出爐,連指責學生「搞文革」如此不動大腦就脫口而出的論點,附和者仍不在少數,甚至連筆者一些長輩竟也都表示,可以同意學生的訴求,但卻不能認同學生的「態度」,就這樣,無形社會壓力下竟也能壓得學生出面道歉,並呼籲重回運動本來焦點;在在顯見對所謂「禮貌」要求在台灣社會當中,似乎依然有著牢不可破的正當性。 教育部長蔣偉寧(左2)3日到立法院,就發文要求各大學「多加瞭解及關心」參與反媒體巨獸活動的學生,提出報告。會議休息期間,蔣偉寧和出席學生交換意見。(圖文/中央社) 只是,談禮貌,抽離時空背景脈絡來談是沒什麼意義的。 學生在立院例子也許不夠典型,畢竟,能在國會的殿堂中被邀請上台發表其意見,而部長在鏡頭前即便萬般不耐,卻也得乖乖耐著性子擺出一副「虛心檢討」的模樣,坐在台下聆聽;這大概不是社會運動中普遍能得到的待遇。 照表操課的「共識」 但就在筆者動筆此文的幾個小時前,外貿協會國際會議中心華麗的會議室裡,由行政院經濟部、工業總會與商業總會所主辦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剛剛落幕,滿屋子的企業主、工商團體代表們,在過去兩天時間裡,聚在一塊優雅地討論如何打造「優質的投資環境」,搬開「國內投資障礙」。最後,再由經濟部長代表產業界讀出了包括研議「環境評估虛級化」、「放寬企業進用外勞比例上限」、「延長加班工時上限」、「鬆綁工時、定期契約與資遣解雇規定」以及「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等等「大會共識」。 荒唐的是,這場被譽為近年來最重要的一場產業政策盛會,經濟部得意洋洋地強調籌辦期長達6個月,此前更已經辦了6場分區會議與會前會,但,上述產業政策每一項都直接影響到的生態環境與勞動環境,但卻沒有任何一個相關團體知道這樣的訊息,當然更別提受邀;環保與勞工團體很有「禮貌」地被產業排除了。 經濟部長施顏祥在會場中面對記者的提問,神情自若地解釋:這是一場「產業發展會議」;不是「環評會議」、「勞工會議」或「能源會議」,因此,只邀集產業界的大老闆來討論是天經地義的事。 而因為擔憂環境及勞動等議題,在經濟部與工商團體刻意操作下,在完全缺乏反對聲音的情況底下,一些環保團體的朋友最後還是想出辦法進了會場。只不過,人是進場了,但,他們的聲音卻還是很有「禮貌」地被刻意消音了。大會除了在第一天象徵性地邀請了環保與勞工團體各一位發言外,其他時間依規劃照表操課。早在會前會與分區會議就已經整理出的「共識」,在現場少得可憐的環保團體朋友持續地質疑與反對之下,依然原封不動地成了第二天的「大會共識」。 禮貌成最佳武器 「禮貌」與「尊重」,成了在整個會議進行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字眼。 兩天的會議中,每當有環保團體朋友對大會強渡關山的「共識」發出微弱的質疑聲音時,立即可以聽到主席與場內產業界的參與人士很有默契地高喊「請尊重主席發言」、「請保持會場秩序」、「請尊重其他人的聽的權益」。在微弱的異議雜音下,部長、行政院長或是工商團體,則是維持著他們一貫優雅的姿態,依稿照唸的完成了任務。 「共識」,於是就這麼產生了。 休息時間,場外早已備妥滿滿的點心與茶水,一個個西裝筆挺、粧容典雅的參與者切換回宛如宴會模式般姿態,魚貫步出會場,即便沒有杯觥交錯,但依舊是個老闆們交際聯誼的好場合,幾位來自「產業界」老兄的對話,對場內的「雜音」擺出一副莫可奈何的鄙夷。 「台灣就是有這些人愛鬧事,社會才會這麼亂」、「又不是沒讓這些人有時間講話,講都講了還要鬧」、「明明有替他們準備發言單,卻還要吵」。很顯然,在他們的眼裡,這些「干擾」大會的雜音,想表達什麼內容其實根本不值一哂;剩下的,就只是不守秩序、沒有禮貌兼不尊重他們的態度問題。 會議結束後,電子媒體與平面媒體的呈現裡,場內微弱的異議之聲再一次成了沒有禮貌的鬧事者,在一家之前相對支持反媒體壟斷學生在立院發言的媒體的報導中,行政院長成了「脾氣一向溫和」的有禮貌人士,面對環保人士無理的挑戰,竟也「動了怒」,嚴肅地要求其「尊重他人」,據理力爭立刻博得全場(產業界人士)的滿堂彩。一場很可能決定台灣生態與勞動環境的會議,就這麼,成了一場教導人民什麼尊重的禮貌課。 如果說這場應景的大型禮貌課程教給我什麼的話,那大概就是,要求「禮貌」的聲音,一向伴隨著對既有的權力結構遭到(通常是微弱)的挑戰時,當權者手上既能抵抗又可攻擊的萬用工具。就是因為挑戰的聲音過於微弱,當權者才能夠輕易的將實質問題貶抑為態度問題,以「禮貌」解圍。一旦衝擊與挑戰既有權力結構的力量大到一個程度時,則反而上升到權力間實質角力與暴力/非暴力的爭論了。若果真如此,持續自我武裝並壯大挑戰當權(無論是來自既有政治勢力還是資本)的社會力量,很可能才是真正消弭這般「禮貌」魔咒的唯一之道吧! (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商管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