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葯廳6月份錯失解決“苯並芘拉面”的良機

食品醫葯品安全廳是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堡壘。通過搜集分析與國內外食品和葯品有關的信息,疏通並整理各種混亂。為了負責此事,曾是保健福利部本部體製的組織大幅擴大,1998年成為了獨立的外廳。

但在本次“苯並芘拉面”波動中,食葯廳卻成了混亂的源頭。食葯廳10月25日決定對4家使用問題鰹節的公司生產的9種拉面產品進行回收,但到10月29日卻縮減成了對2家公司的5種產品進行回收。據悉,因為沒有確認有效流通期限,部分產品的流通期限已經到期了。這一混亂的中心是李熙成(59歲)食葯廳長。

混亂開始於今年6月份。食葯廳危害中央調查團收到了一封匿名舉報信,之後對有關事件展開了調查。食葯廳確認了確實存在調料內使用苯並芘超標原料的事實。調查團把這一調查結果匯報給了李廳長,但並未把農心等公司如何處理成品放在眼裏。根據現行規定,應該下達“立即停止使用問題原料,改善製作工序”的整改命令。而且根據慣例,即使沒有規定,如果出現了這一問題也應該勸說有關公司主動回收相關產品。

“talc(滑石)醫葯品”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食葯廳2009年大舉回收並銷毀了用摻有石棉的滑石製成的成品醫葯品(總價值超過1700億韓元)。雖然成品沒有問題,但原料內有問題。但此次食品廳不僅沒有勸說有關公司主動回收,而且也沒有下達整改命令。

福利部負責人表示“如果6月份就要求農心自動回收,農心向國民道歉並回收有問題的產品,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當時食葯廳食品安全局長孫文其應該采取這一措施,但由於該部門沒有及時與危害中央搜查團進行溝通,所以錯失了良機。

由於6月份處理不當,引發了本次的國政監查。李廳長在10月23日MBC報道約1個小時之後,提交了一份寫有“安全性沒有問題”的報道資料,根本沒有提及勸告回收的問題。之後第二天,民眾統合黨李彥周議員在國政監查現場對該事進行斥責後,李廳長立即改變立場稱“會采取主動回收的措施”。食葯廳的其他相關人員說“在李廳長改變立場稱會采取主動回收措施時,職員們都感到十分虛脫”。

福利部負責人指責“李廳長在國會把政策改為主動回收時,好像並沒有與實務人員進行有效協商”。

【 延伸閱讀 】
韓國納稅最多的1%企業所納稅款占所有法人稅的86%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