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繼有人 天柏嵐志工打造溼地復育池

「鱟」繼有人 天柏嵐志工打造溼地復育池

本報2013年9月12日嘉義訊,張玉梅報導

來自全台各地近百名台灣天柏嵐(Timberland)志工,昨(11日)參加嘉義布袋生態工作假期,離開原本熟悉的工作環境,頂著烈陽、挽起袖管,合力種植濱水菜、鋪步道、綁竹架等苦力,替活化石──「鱟」營造更完整的家,也為南布袋溼地復育工作的未來,開展新的一頁。

此次工作假期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嘉義縣布袋鎮新岑社區發展協會、布袋嘴文化協會及新岑國小等單位合作辦理。志工共完成了15米長的紅磚步道、6大捆稻草蓆和長30米、寬7米的禦寒風坪的結構樁柱、600株的濱水草種植。志工也藉此機會認識當地的溼地風貌,以及在地國小的綠能推廣成果。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蔡福昌表示,南布袋廢曬的鹽田過去曾一度淪為八輕(爾後的「國光石化」)預定地,經過當地居民、組織協力抗爭才得以保留下來。也因為人為干擾離開了這塊土地後,這裡逐漸演替為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及候鳥的中繼站,其中更發現黑面琵鷺、鱟等重要保育類動物的蹤跡。

比鄰溼地的新岑國小擁有豐富的活教材,讓每位小朋友對於溼地生態也瞭若指掌,紛紛為志工們介紹這些從北方來訪的嬌客,如蒼鷺、中白鷺等。專業的解說,讓志工們驚呼連連外,也很羨慕這裡的學生隨時與大自然教室為伍。校園內也設置了「鱟」的復育教室,在詳盡解說及實際觀察後,一行人對此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珍惜。

以「黑琵抵嘉.鱟起之秀」作為此地環境教育的主軸,志工們將協力用傳統工法打造鱟復育池,以及種植濱水菜豐富周邊生態。

搭建材料都是過去鹽田地區常見的如竹竿、蚵繩,還有稻草蓆、紅磚等建材。所有志工分為三組人馬進行。一組志工在池邊陡坡種植防風定砂、儲存水分,並能作為鳥類築巢材料的原生種植物濱水菜;一組負責搭建可以阻擋冷冽的東北季風,讓鱟可以平安渡冬的禦寒風坪;最後一組則是用紅磚鋪設步道,未來即便是雨天,民眾可以免於泥灘深陷或打滑的顧慮,可親近觀察。

即使每位志工都汗如雨下、曬的皮膚通紅,卻還是樂此不疲。此次的工程,讓志工們見識到傳統工法大不易,許多細節需要注意,體凸顯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結構組志工李易達表示,捆綁竹子的繩結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提高了這次作業的難度,所幸大家分工合作,很快的就達到預期目標。編織稻草的志工許靜儀表示,要覆蓋在禦寒風坪樁柱上的稻草蓆,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大家為了保護生態這個目標努力真的很棒!

砌磚組志工蔡坤樺表示,李泳宗老師深入淺出教大家挖土、整地、倒沙、鋪磚等,過程雖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不過還有一小段步道來不及完成,心中不免有些遺憾。

雖然種植濱水菜並不像其它志工需要扛竹子、搬磚捆稻草,但也絕對不是愜意的工作。汗流浹背的志工許峰賓說明,要在佈滿石礫且又堅硬的土堆中鑽出一個洞,真的需要費許多力氣。志工劉婉蘋也表示,很開心能從中體悟到農作的辛勞。

天柏嵐台港新馬總經理吳美君全程參與志工行動,她勉勵同事工作之餘投入志工服務,連結各個在的社區,投入環境保護的行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期許,會有更多人加入生態工作假期的行列,讓守護行動在全台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