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推手鐵工局30歲了

三十年的時間,可讓一位呱呱墜地的小孩成長成為社會中堅;三十年的時間更可改變台灣鐵路,變得更為親民、更為便捷。肩負台灣鐵道新/改建工程的「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已經三十歲了。 三十年來,這個單位一步一腳印,結合台灣鐵路管理局的積極營運,讓原本已經垂垂老矣乏人問津的台灣鐵道再度獲得民眾重視。這兩個單位的努力,更讓台灣鐵道逐漸脫胎換骨,由單純的交通運輸功能發展成為結合觀光,寫下台灣鐵道新紀元。 鐵工局的誕生,要追溯到民國七十二年,這一年是台灣鐵道的轉捩點,由原本只能在地面上跑的火車,改為地下化,爾後部分地區為了交通順暢、縮小鐵道兩邊發展,更有高架計畫正陸續在全省施行。 交通是否順暢,關乎到經濟發展的順暢與否,位居領頭羊的台北市,經濟情況如搭著火車般一飛沖天,為了發展,更是需要消弭平交道,以因應未來交通需求。行政院於民國六十八年七月核定,要以六年的時間除了改建台北車站成為指標車站外,由台北車站到萬華車站四點四二公里鐵道全部地下化。 因此,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是鐵工局前身「交通部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處」第一個接下的任務,也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歷史任務。 今年四十二歲,高中唸台北車站附近的開南商工民眾張先生就表示,小時候的台北車站與現在差異很大,在他唸國中的時候還到過舊的台北車站搭車到樹林,到了高中之後,舊台北車站拆除,改為臨時車站,不論是參加救國團活動,或是與女校聯誼,都是在這裡搭車。 當時與現在年輕人最喜歡去的西門町,那時候還有火車由已經拆除的「中華商場」後面通過,若不走天橋進入西門町,光是等平交道通行不知道要等多久。不過他也懷念,雖然現在鐵道地下化方便很多,只是當時等火車通過的情境也只能在夢中追憶。 即將於交通部常務次長一職退休,接掌過鐵工局局長許俊逸回憶,台北車站周邊鐵道地下化後,鐵工局又花了二十八年時間,將大台北地區交通最為繁忙的區域鐵道全部地下化或高架化,期間包括松山專案、南港專案、萬板專案等,如今在大台北核心地區,在平交道等火車的情況再也不復見,用路人所節省的時間效益更是難以估計。 就在台北市各個專案如火如荼進行中,交通部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處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一日奉核定更名為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處,負責重大鐵路改建工程之綜合規劃、設計與施工等;同時,東部鐵路改善工程局更名為「東部工程處」,專責辦理東部鐵路改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