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打手機「遠距離」 減少電磁波危害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聯合國國際電信組織(ITU)的預估,全球的手機用戶數將於明(2014)年突破 70 億;另外,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台灣的手機用戶數已超過2865萬。隨著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手機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有關手機電磁波會危害人體健康的質疑聲浪也越來越高漲,足見此一問題已成為行動通訊時代最令人關心的議題。

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曾於 2011 年 5 月正式公布,將射頻電磁波歸類為「 2B 級可能致癌因子」;另外,在同年 6 月所公布一項調查顯示,每天使用手機 30 分鐘以上、長達 10 年以上的使用者,罹患腦部神經膠質瘤機率明顯增加,並且由於兒童、青少年的腦部仍在發育,建議應儘量避免使用手機。即便有學者認為IARC的研究不夠嚴謹,應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卻也無法完全否定電磁波危害人體健康的可能性。

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詠暉在研究中發現,手機在撥號及接通的瞬間,其所產生的電磁波強度約為一般通話時的 10 倍;所以,對此現象最佳的防護方式,就是增加通話時頭部與手機之間的距離,並盡量減少暴露在電磁波影響之下的時間。另外,韓國環境部國立環境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在通訊不良的環境下,手機所發出的電磁波強度為一般狀態下的6至15倍。

因此,國民健康局在其所發行的「漫談電磁波」手冊中就建議民眾,使用手機通話應多使用免持聽筒、耳機及藍芽裝置,並避免在通話接通前將手機直接放在耳邊,且睡覺時不要將手機放在枕頭下;其次,在長時間使用手機時,要適時的變換左、右耳接聽,多用有線電話或簡訊,並避免讓孕婦及兒童、青少年經常使用手機。此外,最好避免在通訊不良、密閉空間(如電梯)或高速移動的裝置(如捷運)中使用手機,因為手機為了尋找基地台,會發出較強的電磁波。

雖然手機電磁波會危害人體健康的論述尚未獲得全面性的證實,不過NCC仍然要求業者,手機在上市前都必須進行 SAR值(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的檢測,其單位為「每瓦 / 公斤(W/kg)」,並規定上市的手機SAR值最大不得超過 2.0W/kg。一般來說,手機 的SAR 值越小,對於人體的危害越小,民眾在採購手機之前,可先上 NCC 網頁查詢,以確保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之際,仍然能夠兼顧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