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期待大破大立除悶

工商時報【呂雪彗】 醞釀一個月,江揆為打破悶經濟,將13項短期提振景氣措施端上桌,只要各部會能貫徹執行力,加大政策力道,對力圖「保三」,應有正面效益。 經建會公布4月份景氣燈號是第8顆黃藍燈,是史上最長的復甦等待期,不論薪資、經濟成長、失業率及消費,國內的經濟指標的確很「沈悶」。 行政院近來積極努力尋找藥方提振景氣,週休二日也不得閒,幾度挑燈夜戰,江揆與財經首長可說是絞盡腦汁,才端出四大面向、13項措施,雖稱不上是滿漢全席,但像壽險業錢進公建,技術作價入股等,的確是去除了業界詬病多時的「緊箍咒」;而拚觀光算是可口小菜,至於瓦斯爐、熱水器等節能家用電器是否符合民眾需求,仍有待觀察。 不論清粥也好,小菜也罷,各方仁智互見,但江揆企圖打破悶經濟的「用心」值得鼓勵,否則證所稅檢討恐不會這麼早啟動。但其實馬政府拚經濟並不缺政策,去年底陳內閣才端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還有「股市提振方案」,江揆也端出加速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可說琳瑯滿目。不過,馬政府的內閣官員像走馬燈,人事更迭頻繁,政策執行力如何,才教人擔心。 以壽險業錢進公建為例,陳冲院長時期即指示金管會研究,但何以財、金二部會互踢皮球大半年,才發現根本不需修法,契約規範就有解套空間,如此豈不凸顯行政怠惰? 又如股市提振方案在2月初即已核定,但關於「現股先買後賣當沖,開放券商以漲(跌)停板買進(賣出)」等措施,金管會卻按兵不動,徒有政策,卻未能貫徹執行也枉然。諸如此類案例,俯拾皆是。 台灣的悶經濟要突破,領導人必須敢於大破大立,行政團隊也要勇於解決問題,而非墨守成規。拚經濟成績一旦無法展現,對執政黨明年七合一選舉相當不利,也難怪江揆會如坐針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