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溝通障礙」及其背後的經貿糾葛
工商時報【本報訊】 近來兩岸雙方之間,出現一個重大的「溝通障礙」,就是大陸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前,並沒有和我方進行事前諮商,而使我方頗感錯愕及遺憾。於今看來,這種溝通障礙的根源,係在於「國際現實」。該因素既已阻礙兩岸這次政治溝通,將來也可能抵擋兩岸相關的經貿溝通,我方執政當局宜加重視,並作有效「解套」動作。 直白地說,大陸之未和我方事先諮商「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原因應非敵視台灣,而顯然是擔心台灣把相關資訊轉給美國,甚至日本,乾脆對台灣也封鎖消息。這就是台灣在「國際現實」中的困境。 亦即台灣當前處在大陸、美國、日本「三強鼎立」的國際環境中,為了爭取整體最大利益,總要勉力和上述三方保持大致等距之關係。這種等距關係,也許平常時期可讓台灣多元聯繫、到處游走;但在國際紛爭爆發,各方都在「選邊站」時,台灣如果還在強調「等距」,那就有可能變成各方同時排斥及防範的對象。因為各方和台灣都缺乏「互信」,也都怕被台灣「出賣」,自然會不約而同地把台灣隔離開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這次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事前未和我方諮商,其實是國際列強「我虞爾詐」形勢所使然。台灣各界也不必責怪大陸,竟不顧兩岸關係已經甚為緊密,而如此地暗中「將了台灣一軍」。而且,這次不只大陸,可能連美國、日本都對台灣蒙蔽了一些訊息,因為美、日也會怕台灣把訊息轉給大陸。當前處在「東海風暴」圈內的台灣,雖然擁有釣魚台列島主權,其實本身處境很尷尬,並沒有掌握到主動權。 這樣的態勢,也有可能蔓延到國際經貿領域,並造成兩岸之間同樣的「溝通障礙」事件。因為大陸、美國、日本這些大國,不但國際政治上互相較勁,國際經貿上也是攻防激烈,而台灣在國際經貿方面,則是卯勁在追求全方位發展境界,頗想和這些大國都建立平行、等距的經貿合作關係。但如此布局,卻也可能在大國「經貿鬥爭」激烈時,使台灣陷入孤立境地。 最顯而易見的事例,在於國際科技資訊移轉。譬如,美國怕台灣把他們的高科技移轉給大陸,難免會對台灣封鎖尖端科技資訊。同樣道理,大陸的尖端科技研發成果,也會避免讓台灣知道太多,以防台灣將它移轉給美國。其道理,如同這次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不願和台灣事先諮商。 難怪,「兩岸科技合作」口號喊了這麼多年,到今天還在各說各話,沒有什麼交集。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敏感的國際經貿競合形勢下,兩岸很難建立「科技互信」。 除了科技之外,台灣參加國際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深受上述國際現實所牽制。像台灣擬議參加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議)之事,因大陸方面一直把TPP視為美國掌控的「制衡中國」工具,所以大陸一直未正式表態支持台灣加入,兩岸雙方相關溝通亦難。而美國似因顧慮其和中國的微妙競合關係,對台灣之欲參與TPP,反應也不是很熱絡。由此可見,「國際現實」使兩岸「涉外」經貿溝通也陷入糾葛狀態,而難以順暢實行。 那麼,在如此困局下,台灣應如何打開一條出路呢?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台灣能否掌握自己的「主動權」。像國際政治方面的東海問題,台灣既然擁有東海裡焦點島嶼釣魚台的主權,那就應該強力發聲。譬如馬英九總統早已對此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我方實應加大力度爭取東海相關各國認同,甚至大力促使相關「共同開發計劃」早日成形。其中,和大陸共同開發是重要一環。無論如何,台灣這方面必須有所作為,才能避免「邊緣化」困境。 至於國際經貿出路,關鍵在於能否掌握「科技主導權」。因而台灣必須把產業科技研發創新,作為未來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軸。一旦台灣產業科技能領先國際,則各國爭相來拉攏台灣都怕來不及了,又怎會刻意排擠台灣呢?唯有自立自強,在科技優勢支持下,台灣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才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