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行動裝置結合 可互蒙其利

圖/網路照片

工商時報【本報訊】 期待穿戴式裝置立即取代行動裝置的想法並不實際,但透過上述應用情境可以得知,穿戴式裝置除可提供消費者特定領域服務外,也可與行動裝置相結合,達到更便利、省能的結果,使兩項產品的結合互蒙其利。而這種與行動裝置結合、提供部分功能的穿戴裝置,也是現在消費電子廠商希望推出的產品。 然而穿戴式裝置的市場推動,並非一蹴可及。短期而言,1-3年內,穿戴式裝置將因新品推出而成為貨架新寵,此時的穿戴式電子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功能也較侷限,或者還得依賴和其他裝置的聯結才能運行,而消費者的購買誘因起始於新奇,爾後將透過提供的服務逐漸培養使用習慣。 至於長期5-8年之後,當包括電力、雲端等技術有所進步,穿戴式裝置的性能將逐漸提升,功能愈發增加,逐步成為新興的個人智慧終端裝置,屆時也將迎來另一波出貨成長動能。 智慧穿戴式裝置六大產品開發關鍵要素包括裝置穿載方式與位置、系統整合技術、人機介面、顯示器技術、電力來源、生活防水、防衝擊技術等。市場推廣期間,消費者對穿戴式裝置的疑慮,電力無疑是最直接的一環,即使是智慧手機,需要常常充電的情況也讓消費者叫苦連天,更何況是體積更小、電池容量更少的穿戴式裝置。 就已發表的產品來看,智慧手錶大多可使用3-4天,或待機一週,而Google Glass的測試狀況也表示一整天都沒有充電是沒問題的。但若考量到,智慧手錶大多只採用2吋以下的LCD螢幕,並得依靠與智慧手機的聯接來維持完整功能,如果還希望這些穿戴式裝置能更加智慧、具備更多功能、甚至可以獨立運作,那對電力的需求可能還會進一步提高,但消費者恐怕不需要一只性能超高卻隨時處於充電狀態的隨身裝置吧。 不論如何,科技會隨創造更好的人類生活而不斷進步,現在看到很多穿戴式裝置問題,都可因科技進步而獲得解決。例如在電力方面,就可以透過安全的無線充電來減少或避免充電次數、過小的手錶螢幕也能透過透射方式來提供更大畫面。 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是必然的,只是短期間不應給予過高期望,而放眼長期,產品型態不應侷限於手錶或眼鏡,可能是任何個人隨身穿戴的物品,將整合各種功能與服務,成為另一個可以取代現在手機、平板的個人智慧終端。(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電子產業中心蔡卓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