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新視界-不可愛的與不可信的

旺報【胡勇】 隨著一個高度敏感日期的日益臨近,《紅旗文稿》、《環球時報》、《光明日報》、《黨建》、《人民日報》等官媒掀起了一個批判以「憲政」為代表的普世價值的小高潮。知識分子們雖然在微博上「負隅頑抗」,甚至不惜炮製《光明日報》發文擁護憲政的假新聞,但也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於是,一位因主張「社會主義憲政」而兩邊不討好的知名學者只好在網上自嘲:在中國研究了這麼多年憲政,原來是在幫資本主義國家實施憲法。 眾所周知,在虛擬空間抨擊或挖苦當局和體制早已成為輿論的一種新的「政治正確性」,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共領導人民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現行體制的合法性甚至遠遠超過很多所謂的「民主國家」。 胳膊擰不過大腿 比如,來自皮尤(Pew)的權威資料顯示,87﹪的中國民眾對國家的發展方向表示滿意,74﹪的受訪者相信未來五年生活會繼續改善。而大部分「民主國家」的政府在上台半年後就會面臨合法性大量流失的窘境。大陸民眾對腐敗和特權雖然深惡痛絕,但中央(特別是最高領導人)仍然擁有極高的威信。 然而,問題在於「可信的並不可愛」。相比熱鬧得有點失控的民間輿論場,官方意識形態有時顯得過於「假、大、空」,難以令人真正信服。《人民日報》最近洋洋灑灑發表了一篇題為〈堅定「三個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道路〉的文章,讀完的感受是官話連篇,自言自語,讓人興味索然。 《黨建》拋出的「憲政顛覆論」不僅結論武斷,而且帽子滿天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文革」。本人近期邀請了一位觀點「正統」甚至有點偏「左」的朋友主講普世價值的弱點,結果有關部門一看到「普世價值」四個字就如臨大敵,百般設防,演講差點被臨時取消。這不但「不可愛」,連起碼的自信都蕩然無存了。 讓人聯想到文革 另一方面,可愛的也未必可信。自由、民主、法治、人權……這些詞都非常「可愛」,尤其能夠在知識分子中引起共鳴。但是如果去掉口號的成分,這些詞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中國人在追求和享受「普世價值」的時候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些問題並沒有引起認真和充分的討論。很多知識分子只是謀求書齋裡革命的「網路公民」,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真正信仰和推進「普世價值」。 更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政治認知之間是有巨大落差的。比如,在《中國人想要什麼樣的民主》一書中,作者張明澍發現認可「民主就是一個國家要定期舉行選舉,並且通過幾個政黨競爭選出國家領導人」的受調查者,僅占樣本總量的15.3﹪,而當今中國社會的左派超過了38﹪。作者對此也感到意外,「但你冷靜地去觀察你身邊,不要只往知識分子裡面套,到你自己的家鄉去,到街頭去,你會發現這個比例是基本準確的。」 可愛與可信糾結 可信的不可愛,可愛的不可信。這就是中國複雜性的一個面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還將這樣糾結下去。 (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