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入非洲 計畫不全惹質疑(下)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加州一間較小型的公司Ncomputing則在推廣一種小型黑色盒子,能夠裝在電腦螢幕後方,讓1百名使用者分享同一台桌上型電腦。 這間公司聲稱,這些設備的成本只要桌機的1/3,能夠節約90%的能源,較能抵擋塵土和竊盜,更能夠減少電子廢棄物。 「有許多科技產品被丟到非洲來,但並不一定是有用的科技。」該公司副主席皮爾金(Mark Pilgrim)表示:「非政府組織在使用經費上應該更有效率。」 也有呼籲聲浪指出,應該要發展更多以非洲原住民語言進行教學的教育性內容,因為要進入以英語為主導的科技領域對非洲居民來說是另一項障礙。非洲社會進階學習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African Society)的執行長普拉(Kwesi Kwaa Prah)向與會人士表示:「地球上沒有任何族群是根據他人的語言來發展其文明的。沒有社會能夠以只有10%人會說的語言來發展其文明。」 他引用亞洲國家做為對照,說明亞洲國家在興盛發展的同時也能堅守自己的語言。他告訴科技公司:「如果你想要賺錢,你就必須與當地人深入合作,而不只是看著報表數據,說非洲有多少人使用手機。」 會議中還提到一些其他的計畫,像是送電腦給偏遠的辛巴威學校,並訓練超過8百名校長有關電腦的知識;讓蘇丹3百萬名失學兒童取得以數學和阿拉伯文為主題的電腦遊戲;使用線上影片來保存瀕臨絕跡的非洲口傳文學。然而,被提到最多次的名詞,就是被形容為「非洲最新的風潮」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 一項關於非洲數位學習者的調查發現,有83%的參與者每天使用筆電來輔助學習;其次為手機(71%)、桌機(67%)、電視(34%)和廣播(31%),平板電腦僅占20%。而有將近半數的受訪者承認,使用科技輔助學習的過程中曾遇到挫折。該報告編輯艾薩克斯(Shafika Isaacs)表示:「我們可以列出各種失敗的範例。」 「許多人指出,挫敗原因來自於基礎設施和科技發展的不足。在盧安達,有些參與『一人一筆電』計畫的學校聲稱自己會提供電力,但是實地造訪後,卻發現全校只有一個插頭。也就是說,全校1千2百台筆電都要靠這個插頭來充電。」 她也補充說,要讓政治人物支持數位學習仍需要許多努力:「以非洲來說,至今還沒有真正的事例能證明科技能幫助教育。目前有的都只是個別案例、宣傳炒作或是公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