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單厚之】不看書真的沒什麼大不了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根據《聯合報》的調查,有兩成一的民眾去年完全沒有閱讀(包含數位、紙本、漫畫、雜誌);有四成一的人,去年一本書都沒看過。民眾「只滑臉書、不讀書」」的現象,讓媒體、學界都相當憂心。

4成的人完全不讀書,這樣的數字駭人聽聞、難以想像。但到底有多糟?去年、5年前、10年前的數字是多少?美國、日本、歐洲的狀況又如何?同樣使用中文的大陸、香港、澳門是不是比我們更高?通通不知道,也沒人知道!但反正看起來就是很糟的數字。

不只是紙本、文字,如果我們再去做一個有關看電視的調查,你同樣會得到「只滑手機、不看電視」的結論。而每一個社群小編都知道,網民使用臉書的頻率、花在臉書的時間,早就大不如前、一落千丈。

紙本怨臉書、電視怨手機,臉書又要去怨誰?

「一年四季皆淡季、店員常比客人多」、「書出不去、人進不來」,書店的門口貼著這樣kuso的對聯。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餐廳、一個服裝店有類似的怨言,早就被媒體、網民酸翻了,自己不反省還怪客戶。但主體換成書店,彷彿就變成「國安問題」了。

身為一個媒體工作者、前媒體的主管,對於讀者的閱讀能力下降、年輕一代寫作能力大不如前,我有很深的體會。很多年輕人沒有能力、耐心去體會文字之美,更多的年輕人沒有辦法用文字完整表達自己,這也多少讓人覺得有些遺憾。但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是否就因此失色、更不完美,卻倒也未必。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的觀念讓我們把「書」當作一件神聖、特殊的事。兩岸傳統的客家庄裡,都還有「敬字亭」,所有寫過字的紙都被認為是神聖、有靈的,不能直接丟掉,必須要送到特殊的地方「化」掉。

從甲骨文到竹簡到紙張,在過往的世界裡,書是讓內容能夠流傳、保存的唯一方式。除了傳遞「知識」之外,文字和紙還有娛樂和其他很多的功能。

在電視機出現之前,書報是最主要的知識跟娛樂來源,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是四、五、六年級生的共同記憶;「小本的」(色情書刊)是很多男生性知識的來源、情慾的出口,之後才漸漸有了花花公子、閣樓之類的雜誌。(按照這份調查的標準,這些全部都是「讀書」。)

隨著時代的改變、科技的進步,卡通取代了漫畫大部分的功能;錄影帶、無碼光碟、解碼棒取代了對雜誌的需求,之後D槽又取代了前者,而網路又取代了D槽。

換個比較知性角度來看,當電視機打開就有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時,家裡還要不要訂「小牛頓」,其實就沒有這麼重要了。當網路上什麼都有、手機裡什麼都有時,打開電視這個動作,似乎也顯得多餘了。

回到這個調查的本身,「滑臉書」的過程不可能不讀文字,是不是也該算是一種閱讀?所謂的兩成一的人不閱讀,恐怕有很大部分也是受訪者自己認定,「閱讀」應該是一種特殊、專注的情境。

老一輩的人,多少都會擔憂,年輕人接觸書本少、閱讀知識少、閱讀寫作的能力下降,但每個人應該也都會承認,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年輕人接受到的資訊、懂得的事情,絕對不比年輕時的自己來得少。

紙張、書本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他們承載知識和資訊。當紙張從原本「唯一」的載體,變成眾多載體「之一」時,人們在書本上花的時間、人們的閱讀能力、文字駕馭能力,必然會下降。但人們運用其他載體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以往,玩相機、玩攝影是一個很燒錢的嗜好,相機貴、洗照片也是一大筆錢;攝影機是更貴的玩具,拍了沒法剪,剪了沒處播,好不容易有朋友來家裡接上電視放個一次,然後就束之高閣。但現在,這些幾乎是每個年輕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看看年輕人在IGYoutube、抖音上的表現,他們的生活其實遠比上一代更加精彩。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紙本、閱讀的沒落,根本上是競爭力的不足,也是演化的必然。紙本沒落的同時,網路也不斷興起,不斷的演化。人們改變的接收訊息的管道、習慣,改變了時間的分配,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社會整體的能力、競爭力因此下降。

「書出不去、人進不來」,是出版業、媒體業自己的產業問題,不是國安問題。沒有那麼大不了!

更多論壇文章
阿扁站台有助誰的病情?
牛隻換少女、免費乘車換性關係──東非大陸「婚姻交易」
統獨對立是蔡總統連任解藥?!
是「貓熊來了」還是「狼來了」?
二次年改? 國民黨不要鬼扯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