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告哈佛歧視隱含黨派之爭

備受關注的亞裔控告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招生歧視案,15日起在波士頓聯邦法院開庭,為期三周。開庭前一天,作為原告的亞裔組織「學生公平入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主辦的造勢活動上,支持川普總統的共和黨人不顧主辦者「約法三章」,在現場掛出兩大支持川普的橫幅,立即遭主辦單位制止,雙方還出現短暫拉扯。小小插曲雖只持續數分鐘,卻觸動亞裔社區敏感神經,反映亞裔對待「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問題上存在黨派之爭。

「平權措施」本是此次庭審爭議焦點。按照原告的亞裔團體的詮釋,平權措施宗旨在向少數族裔提供特殊優待,因此這個「平權」反映到哈佛或任何一所常春藤盟校申請上,應是每個申請人平等競爭,大學招生應「無關膚色審核和錄取。但哈佛為了有『多元化』校園和『種族平等』,實施偏向非裔和西裔的『種族配額』政策,對一貫學業表現好的亞裔構成事實上的『逆向歧視』」。

換句話說,亞裔並未因平權措施而在申請哈佛時享受到膚色帶來的錄取優勢,反而因哈佛濫用平權措施向非裔和西裔傾斜而受歧視。而從此次亞裔社區對告哈佛事件上存分歧,也可看出亞裔在「少數族裔」和「模範少數族裔」的夾縫間的兩難處境。

控告哈佛的亞裔團體原本擬挑戰平權措施,但這種挑戰一是難度較大,因為它是美國1960年代以來的法律;二是平權措施從廣義上來說,對亞裔有益,有助於包括亞裔在內的少數族裔,打破職場上的「玻璃天花板」,爭取更多就業和受教育機會。如果直接挑戰平權措施,不僅會與其他少數族裔立場對立,亞裔內部也難凝聚共識。權衡利弊後,亞裔團體決定只將控告目標聚焦在哈佛以「性格特質」為由,排拒那些品學兼優的亞裔申請者的做法上。

亞裔團體告哈佛現在引起如此大關注,毋庸諱言與川普政府司法部介入有關。早在2015年5月,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ACE)創始人就聯合64個亞裔團體,向聯邦教育部和司法部遞交申訴,要求調查哈佛大學針對亞裔學生申請的錄取歧視,但民主黨籍的歐巴馬政府不理不睬。

共和黨籍的川普上任以後,司法部2017年10月宣布就哈佛是否歧視亞裔學生展開調查;今年8月底,司法部向聯邦法院提交意向聲明,直指哈佛對亞裔學生的「性格特質」打低分,強調任何美國人都不應因種族被拒收,哈佛應採取無種族偏見、更有效的錄取標準,明顯站在作為原告的亞裔一邊。

然而控告哈佛的亞裔團體心知肚明,川普政府司法部調查報告偏向亞裔團體,並非要為亞裔打抱不平,而是基於「兩個凡是」(凡是歐巴馬政府支持的都要反對,凡是歐巴馬政府簽署的都要廢除)和反對「政治正確」的出發點。

因此,以民主黨為主的這些亞裔團體,固然歡迎川普政府作為他們的「神助功」,以便在政府幫助下在法庭上獲勝,卻同時對共和黨人試圖藉此居功,欲造成這些亞裔與民主黨之間的隔閡,減少對民主黨支持的圖謀十分警惕,更不欲因為共和黨的「摻和」而被貼上「被人當槍使」、「被人當棋子」的標籤。

事實上,對共和黨的「見縫插針」,民主黨高層也十分在意。曾擔任歐巴馬總統秘書長的華裔盧沛寧(Chris Lu)日前撰文「聚焦平權措施模糊了亞裔真正擔憂的問題」指出,由於民主黨一向支持平權措施,共和黨保守派企圖利用亞裔告哈佛案,在亞裔和民主黨中間打入一個楔子。但他表示,亞裔社區在健保、移民和教育等議題上,都支持民主黨的立場,與川普政府格格不入。

看來亞裔在美國維權時如何理性把握,既能為子女爭取更好的求學機會,又不把平權措施一棍子打死;既能在政府提供奧援時借力使力,又能凌駕於黨派利益之上,需要社區集思廣益,互相體諒,凝聚共識,千萬別因控告哈佛案而分裂華裔本身已是少數族裔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