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碳足跡控管

要讓東部居民能夠擁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蘇花改」,除了是國內第一座公共工程導入碳足跡控管外,對於環境生態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公路總局昨(七)日強調,蘇花改所導入的環境監測系統,並不會因為一○六年蘇花改完工後而終止,而會持續進行,以落實環保訴求。 在環保保護意識尚未萌芽的五、六○年代,興建一條公路幾乎沒有人會想到一條新路的通過,會對當地生態造成多大的浩劫。直到近幾年,人們意識到生態永續的重要性,經過多次與開發單位抗爭與溝通,終於讓公部門重視到唯有工程與生態並存,才能造就永續的環境。 蘇花改就是朝著生態與工程和諧並存的角度進行施工與後續營運。公路總局表示,蘇花改的環境監測,從九十九年十一月展開施工前,在四月份時就已經開始進行,施工中更是賡續不斷進行監控。公路總局強調,未來蘇花改完工後,仍有三年以上的營運階段環境監測持續進行。 邵厚潔指出,蘇花改工程目前已經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隧道開挖工作面有六處,全部採二十四小時施作,是國內第一個進行「碳管理」的公路計畫,希望建立本土化的「碳盤查系數」,同時,這項工程以嚴格環評標準施工,包括地質考古、海上、陸上的生態保育和水資源監控等等,都可以說都是國內工程界中從未有過的配套措施。 邵厚潔強調,這些嚴格的環評標準,施工過程中只要有一項不合格就會立即停工,而工作人員就曾經在施工路段,發現距今一千年前的文化遺址,工程處立即停工並由考古專家進行挖掘,以確保古文物不會被破壞,例如工區經過的武塔遺址與漢本遺址。 根據公路總局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武塔遺址雖然目前出土文物不多,但是其中一項出土文物疑似八里十三行文化的玻璃環,所以目前還在持續挖掘中,希望能夠釐清原本將此遺址歸屬丸山文化的紀錄,是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環境監測並非只是工區周邊山林野地的生態調查而已,而是擴及到海、陸、空三D區域,監控時空有過往也有現在,更有未來。 公路總局指出,監測項目包括空氣、噪音、振動、交通、水質、地質、生態、遺址,除一般在工區及敏感受體的監測,還擴及到海域及長隧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