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鯊 區漁會募百支衛星標籤

保鯊運動已蔚為國際潮流,我漁業署為配合「國際鯨鯊日」特別發表鯨鯊(俗稱豆腐鯊)保育成果;對此、基隆區漁會昨(廿七)日表示,未來五年台灣海洋大學及國際保鯊組織將結合民間力量募集一百支衛星標籤,進行百年鯨鯊標識計畫! 漁會指出,鯨鯊屬高度洄游性魚種,常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發現,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我國漁民都叫牠「大憨鯊」(台語音);該魚種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的漁撈對象,再加上其產仔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 漁業署則表示,為推動鯨鯊保育,墨西哥全國自然保護區委員會於二○○八年八月二日,在其主辦的第二屆國際鯨鯊會議中,提倡每年八月卅日為「國際鯨鯊日」,以加強國際間的保鯊行動,該委員會表示目前有四十多個國家,就鯨鯊保育工作進行國際合作;我國自○八年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由於鯨鯊洄游到台灣附近海域的數量不少,為了瞭解鯨鯊資源及漁獲情形,我國在○一年開始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 漁會強調,○二年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的第十二屆華盛頓公約大會,將鯨鯊列為保育物種後,我國開始實施鯨鯊總量管制措施,並自○五年起逐年調降限捕尾數,○八年度起,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由於鯨鯊曾是我國漁民傳統捕撈的魚種,在推動禁捕的過程中,曾遭受漁民的阻力,但在農委會、學術界與定置網業者及相關漁會等產業界不斷溝通,終於達成全面禁捕的共識,這也意味著國人的保育觀念日趨成熟,不再偏重經濟利益的層面,而是希望產業能永續經營,保育成果難能可貴。 據漁業署資料顯示,鯨鯊(學名:Rhincodontypus)因為體型巨大如鯨而得名,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最大體長可達十八公尺,肌肉顏色雪白且細嫩如豆腐,俗稱「豆腐鯊」,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大西洋東、西兩岸,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東太平洋;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鯨鯊雖為鯊魚,卻非一般對鯊魚認知般的牙尖嘴利、性格凶猛,其反而異常溫馴,以濾食浮游生物、小魚、頭足類為生,擁有「海中溫柔的巨人」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