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閱聽人識讀 不被媒體噬毒

數位社會,媒體管道多元,各種色情、暴力和歧視的資訊內容充斥生活周遭;為了讓閱聽人有效並正確判讀媒體內容,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今天(13)舉辦「數位社會資訊素養」座談會,邀請學者、媒體和民間團體代表,分享如何辨別新聞或網路資訊的背後意涵。

傳播科技躍進,各種資訊也透過媒體管道流竄,婦女救援基金會研究員張凱強指出,只要從網路搜尋引擎或影音媒體,鍵入關鍵字,就會出現成千上萬筆色情或暴力內容,甚至在臺灣有160萬名未成年用戶的知名社群網站,也充斥言詞挑逗的色情廣告,而針對社會新聞當中牽涉色情暴力或歧視性的報導,張凱強引述近期媒體有關印尼女性在臺灣從事性交易遭警方逮捕的案件為例,報導中仍舊強調當事人種族膚色和相貌並加以物化,複製強化了性別歧視。

中國時報總編輯張景為表示,媒體在被投訴和罰款中累積經驗,以求自律,但不可能完全規避爭議性字眼,只能盡量採取符合法律或較為中性的措辭;但張凱強認為媒體自律,常在商業利益考量下被犧牲,閱聽人只能加強媒體識讀能力。中正大學電傳系副教授胡元輝也指出,在數位社會中,閱聽人角色已經轉變為「生產性使用者」不但接收媒體內容,也自行生產資訊,如何不被大量資訊誤導,有賴閱聽人主動熟悉了解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