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災害防救 學者籲改變迷思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23日電)古蹟保存最怕無情火,警大教授簡賢文今天表示,無效的消防設備及不當搶救都可能對古蹟造成二度傷害,呼籲改變消防設備合法迷思,選用更經濟、可簡易操作的初期滅火設備。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支持的3年期跨院校團隊執行的「文化古蹟災害防救整合對策研究」 計畫,今天發表成果。

由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暨消防科學研究所教授簡賢文領軍的研究團隊,預定12月13日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美日學者來台交流。

研究團隊之一的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閻亞寧研究,以桃竹苗地區345處古蹟分析潛在致災原因,其中因用電設施、線路老舊可能釀災約12%,另監控警報不足占20%、消防設備不足或位置不當則占16%。

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暨消防科學研究所教授沈子勝調查台灣重要古蹟歷史建築火災災例分析,高達72%發生在夜間,且留守人數不足,甚至無人駐守,往往都是鄰近民眾發現通報。

簡賢文以台中市東勢區大雪山製材廠民國95年間發生大火,以台灣檜木搭建的珍貴老廠房付之一炬為例指出,施工中火災的比例占36%,其共通點為未制定相關緊急應變計畫。

他說,消防法規中的消防設備,只適用健壯的消防隊員使用,但有些古蹟中看守人員都是老弱婦孺,根本無力操作。

簡賢文再以國家二級古蹟彰化市元清觀深夜發生大火為例表示,1/3古蹟被大火吞噬、1/3被消防隊員救火毀損、1/3則在鑑識起火原因中遭破壞;顯見古蹟消防搶救策略應與一般建築物不同。

他強調,合法並不等同適用,法定設備常規式設計施工也會損害空間意象,建議改變消防安全設備合法的迷思,改以個案考量符合古蹟保存及使用需求。10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