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人幣無超發疑慮 通膨安啦

旺報【記者黃佩君╱綜合報導】 人民幣近來屢創新高,疑美國寬鬆熱錢流入引發升值壓力,使外界升起一波通膨疑慮,導致近來大陸經濟界檢討人民幣是否有「貨幣超發」引起通膨的現象,若和熱錢效應結合恐致大陸產生惡性通膨。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他的新書澄清這個疑慮,並表示貨幣供應不僅要滿足實物經濟需要,還要滿足服務業、金融市場。 財新網報導,周小川本月推出新著作《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人行高級主管稱可謂「周行長近年著作、文集中最重要的一部。」 重要新著問世 這本文集涵括2007年以來周小川對大陸經濟與人行角色的論點,已在媒體或網路發表的24篇文章,另有上述人行學術討論講稿在內的其他24篇則是首次與讀者見面。 周小川在文集中未曝光的部分提到,針對人民幣是否有超發嫌疑,在熱錢攻擊下是否會有合併效應造成通膨?他表示,在大陸「貨幣超發」這個說法,接近上世紀70年代所謂「非經濟發行」的概念。 非經濟發行,是指超過實體經濟需要量的貨幣供應,經濟發行則指貨幣供應量正好符合實體經濟需求。 周小川分析,由於過去大陸統計的實體經濟只涵蓋物質部門、不包括服務業,所以隨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及經濟與各種金融商品快速發展,貨幣供應量很快就超過「實體經濟」的需要,看起來就像是「貨幣超發」。 但實際上,貨幣供應不僅滿足實物經濟需要,還需滿足服務業及金融市場需要,而人民幣的流動性也應能滿足後兩者,因此沒有超發問題。 貨幣供應與物價脫鉤 周小川在文中表示,「一旦有了股票、債券、期貨,就需要一定的貨幣供應量支持金融市場對流動性的要求。」 另外,他引述當代經濟學研究的觀點,指出多數理論研究和實證證明,調控貨幣供應量與央行保持物價穩定之間並無必然聯繫,貨幣供應量這個指標,在西方學術界基本上已無參考價值。 但周小川還是強調,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貨幣供應量這個統計指標還是具有積極意義,仍是人行貨幣政策的工具之一。在實際操作中,除了利率政策,人行仍十分重視流通中貨幣(M0)、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等貨幣供應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