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評論:國際能源新冷戰

國際環境評論:國際能源新冷戰

■倪世傑 隨著石化能源開採本越來越高,導致國際能源價格持續看漲,掌握石油生產的國家重要性日益上升。上週,國營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取代了艾克森—美孚,成為全世界日產量最高的石油公司,且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也勝過了除沙烏地阿拉伯以外的任何一個中東國家。 俄羅斯的外向型能源政策 國營俄羅斯能源公司(Gazprom)當前也是供應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廠商,供應量佔歐洲的34%,上週,該公司標到了位於以色列外海的利維坦天然氣田,一旦俄南的油管鋪設完成,歐洲過半的天然氣將由俄羅斯供應,換言之,俄羅斯取得更強的能源戰略地位,控制著歐洲過半住房冬天的室內溫度。過去蘇聯時期,靠著槍砲坦克與國安部門控制了東歐,現在,則是靠天然氣管線緊掐著歐洲的咽喉。 ▲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克拉斯諾雅斯克(Krasnoyarsk)南方188公里處的阿欽斯克(Achinsk)所設置的煉油廠,圖攝於2012年10月23日。(圖文/路透) 依靠面對日益騰貴的能源,俄羅斯不斷提升了它在1991年之後低落的大國政治地位。德國總理梅克爾一直與俄羅斯維持良好的關係,即便這個國家越來越往威權的方向發展。上週,德國巴斯夫化學公司(BASF)與Gazprom互換企業資產,這使得巴斯夫麾下的德國最大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溫德勝(Wintershall)獲得在西伯利亞開採石油的機會,而Gazprom則能夠得到天然氣儲存設備。但這樁交易仍有風險,德國聯邦政府可能會以事涉國家安全為由否決這項交易,另一方面,歐盟可能會以反拖拉斯為由介入這樁交易的調查。換言之,歐洲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但又對相當提防俄羅斯勢力直接進入歐洲。 美國的內向型能源開發戰略 在後冷戰時代提防俄羅斯恢復國際地位者,主要還是美國。也因此,美蘇「新冷戰」將先是能源議題上的競爭。日本野田政府曾於今年5月主動向歐巴馬政府表示販售日本天然氣,在311福島核災後日本能源短缺亟需進口天然氣,但歐巴馬政府最後還是在「此舉可能帶動國內能源價格上漲」為由,暫時不會向日本出口天然氣。日本隨後向俄羅斯表示購買天然氣的意願,並建造一條從俄羅斯薩哈林島,經北海道直達東京的天然管線為目標,但前提是管線必須避開東亞戰略上上升的大國:中國。 能源議題依然美國在這一次總統大選中是主角。歐巴馬與共和黨參選人共築了美國能源政策的未來前景:一個能源依存度低的美國。未來,美國政府將大力開發國內的油源與天然氣源,這不是無的放矢。在水利壓裂法下,頁岩內蘊藏的油氣成為可以開採的項目,這與在中東以及德州的開放式油井不同,油頁岩必須經過煉製才能夠將石油透過化學方式合成出來,因此無論在開採與提煉的成本都大幅高於開放式油井,這也是能源價格攀升的原因之一,過去便宜的石油已如《犀利人妻》謝安真的名言,「回不去了」。 國際新能源冷戰的重鎮:東亞與南亞 看看歐巴馬與蒲亭政府的不同決策,不難發現,依賴能源出口賺取外匯的俄羅斯相當歡迎擴大出口市場,同時能源出口亦成為在能源短缺的世界中處理國際政治的槓桿;美國的態度則是在保護國內資源,不讓其出口賺取外匯。主要原因還是美國面對能源危機的反應,華盛頓方面的戰略是提降低美國的能源對外依賴的程度,讓能源留在國內使用。像是本週,在歐巴馬於東南亞訪問的同時,俄羅斯著克拉蚩總領事狄米托夫(Andrey V. Demidov)向媒體表示蒲亭相當有可能赴巴基斯坦訪問,同時因應巴國的能源短缺狀況進行援助。 東南亞與南亞的情勢也因為中國因素也變的更炙手可熱,這塊地域與中國能否通過麻六甲海峽直通印度洋直接相關,同時是中國與中東油源中間的樞紐位置,美國則永不會放棄他在東亞的控制,而蒲亭執政下的俄羅斯亦積極地推動大國政策,在美國「反恐戰爭」的陰影下,吾人往往忽略了東亞與南亞在過去10餘年間早已是全球軍事預算上升最快的地區,「安全困境」的問題一直揮之不去,現在爭奪能源的大戰略又將東亞與南亞再度推上東亞國際新冷戰的前線,美中俄三國競逐下,恐難有寧日。(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