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借台灣長才 一起賺人民幣

互利雙贏 中國經濟飛速成長,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後,開啟另一波商機。圖為台灣連鎖眼鏡行在北京開設的門市。(黃世麒攝)

中國時報【藍孝威、陳柏廷╱專題報導】 前言:隨著立法院開議,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甚鉅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即將進入關鍵時刻,無論是備查或逐條審查,乃至於通過與否,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本報自今日起推出系列報導,分別從兩岸、經濟、政治及爭議的面向,深入報導、探討此一勢必左右台灣及兩岸命運的公共議題。 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後將引發陸企大軍壓境?大陸經濟學家表示,服務業是在地化很深的行業,加上台灣對大陸有優勢;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台後,全力發展內需市場,說陸企會把台灣攻占或削價競爭,是很奇怪的事。 大陸學者指出,近年來兩岸關係改善,簽署ECFA後,雙方經貿交流更是日趨緊密,只是,多年下來,陸企來台數始終寥寥可數。這客觀面上當然有台灣對陸資限制仍多的關係。 台灣有優勢大陸內需大 但也不能忽略主觀意願,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教受庄起善說,畢竟,相對於大陸廣大內需市場,台灣市場規模小,「利潤有限」成為多數陸企卻步台灣市場的主因之一。 對大陸業者而言,雖然兩岸政府都鼓勵雙方企業相互投資,共創互利雙贏,不過,所謂做生意就是「在商言商」,有商機才有利潤,否則一切都只是空談。而台灣受限於先天市場規模,無論商機或利潤,著實很難吸引陸企前往投資。 此外,「十二五」計畫,推動大陸經濟結構轉型,希望扭轉過往外銷出口導向的獲利模式,而將焦點放至廣大內需市場,這塊經濟大餅,理所當然成為大陸業者眼中兵家必爭之地,至於台灣市場恐怕連「塞牙縫」都嫌不夠,更遑論進軍台灣。 陸企競爭力不足怕登台 庄起善強調,撇除「利潤」不說,服貿協議著重的是兩岸服務產業的開放,服務業講求的是「軟實力」,而這恰恰是台灣業者的利基所在,台灣業者在各項服務產業深具競爭力,領先大陸業者至少10年。「競爭力不足」成為多數陸企的阿基里斯腱,讓其不敢輕舉妄動,貿然來台。 李克強:應怕台商搶生意 相較台灣服務業市場趨於飽和,大陸總理李克強上台後全力振興服務業,陸企當然以留在本地市場為第一優先,並聘用有經驗的台灣人,借用台灣服務業長才大賺人民幣。「我們才應該怕台灣業者搶我們生意啊!」 大陸中信旅遊集團高層表示,陸企服務業若願意赴台投資,第一就是考慮品牌形象,向大陸消費者宣示,公司的營業版圖拓展到了台灣,藉此加強消費者的認同;二是考慮經營成本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