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風骨 官員哪個有?

中國時報【康文柔╱專訪】 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百年冥誕,緬懷前人功績,台大副校長湯明哲說,「如果沒有尹仲容、孫運璿與李國鼎這票人當經濟部長,台灣可能不會有今天。」光是當年孫運璿、李國鼎在小欣欣豆漿店,與當時任職美國電器大廠RCA的潘文淵會面後敲定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現在誰敢這樣做?一定被罵圖利廠商。」 昔敲定IC島 帶頭就做 聽到本報要作紀念專題,湯明哲第一時間直呼,「這是要以古鑑今吧!但現在的官員有以前的風骨嗎?」他指出因為政治環境轉變,如今台灣欠缺勇於任事的官員,寧可用重重法規管死產業,心態消極只想避免出錯,經濟不悶才怪。 湯明哲語帶懷念地說,1950年代台灣打出進口替代的政策,之後鼓勵外銷,安渡石油危機,又創辦10大建設,每個政策執行的當下,民間都有過懷疑,覺得不可能做到,但尹仲容、孫運璿與李國鼎都帶領台灣做到了。 今口號治國 慘業雙星 今昔對比,湯明哲說,現在政府喊出的口號,民眾都知道做不到,淪為口號治國。舉例如「兩兆雙星」推動LCD、DRAM產業,下場竟是兩個慘業錢坑。新竹的生醫園區喊了10多年,目前尚未有具體成果。 湯明哲指出,社會缺乏互信,官員做事動輒得咎。台灣有今日的半導體產業,是當年孫運璿、李國鼎在小欣欣豆漿店,與當時任職美國電器大廠RCA的潘文淵會面後敲定,「現在誰敢這樣做?一定被罵圖利廠商。」 不做不錯 全推給法令 湯明哲指出,公務員的退休制度是奉養終生,一旦犯錯豐厚的退休金就泡湯,導致「不做不錯」的心態,任何事若可能發生弊端,與其費心思細膩管理,官員寧可省事直接用法令禁絕,將台灣的產業都綁死了。 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捐贈台大癌症中心為例,湯明哲表示,學術單位竟用政府採購法管理,按法令規定最低價者得標,「這會做出什麼品質?」不得已台大請鴻海代為興建大樓再捐出,又碰觸政府實物捐贈抵稅上限。 郭台銘曾公開抨擊,台大癌症中心拖了10年,如果在大陸籌辦,一年即可落成。台大與鴻海為繞過重重法令,虛耗太多時間與心力。 互相推諉 沒人敢主事 湯明哲嘆道,單純是鴻海、台大兩方的事情,就讓政府管得很複雜,過程中官員又互相推諉,沒有人願意主事,協助解決問題。「一群人要能湊到時間開會不容易,會開了做不出結論,再訂下次開會,這就是我們的公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