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尚未治本

從很多方面看,日本經濟的命運都在扭轉。東京股票市場自去年秋天以來已經大幅上揚65%。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為3.8%,比其他發達國家要快。價格終於出現了上升勢頭,這對日本是有利的。然而東京商界和經濟學界的氣氛依舊不停地左右搖擺着,一邊對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頒佈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充滿熱情,一邊又擔心承諾的結構性改革可能無法兌現。

這樣的擔憂是其他國家也應該留意的。日本企業的擔憂,就是全世界企業的擔憂。在全球就宏觀經濟預算和貨幣政策的重要性進行着無休止的辯論之際, 那些不起眼的、往往帶有政治風險的小範圍政策挑戰時常得不到充分關注,但它們對疲弱經濟的崛起卻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許多國家需要面對這些挑戰,包括像法國和意大利這些「老歐洲」中已經「鈣化」的國家,還有像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甚至已經短視地用消費取代了儲蓄和投資的美國也需要。

當然,日本和其他很多國家一樣,也被自己的僵化問題制約着。一些出口導向的產業(比如汽車行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電子產業並不在內)還是具備競爭力的,但國內經濟感覺是被官僚主義、傳統和過度管制束縛了手腳。

針對這些,安倍晉三承諾會拿出許許多多的微觀經濟改革措施,從准許藥品網絡銷售,到通過擴大托兒服務來增加女性的就業機會,再到對分散的日本農牧業進行「企業化」。

安倍稱,他的結構性改革舉措為「第三箭」,然而在這份長長的、自說自話的事項清單中,實際上還沒有哪一條給出過詳細的介紹,更不要說去實現了。

在那裡待上幾天就足以看出微觀經濟改革的必要性。日本的勞動生產效率總體上是美國的71%——和意大利持平。日本仍然是個富有的國家,但資產回報率一樣是讓人無法滿意的。

例如由於日本多年來一直對裁員深惡痛疾,這對企業員工編製構成了影響。在喝酒閑聊時,一位在日本某大型銀行供職多年的美國朋友哀嘆公司沒有先進的電腦化系統,他把這歸咎於銀行的員工太多,以至於用人力去做成本效益會更好。

完整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