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翰拍片遇文化衝擊「拍完變碩士」吳可熙即興演出全場鼓掌

吳可熙與張翰首度合作電影拍攝。(圖/非凡娛樂)
吳可熙與張翰首度合作電影拍攝。(圖/非凡娛樂)

電影《以愛之茗》是台灣、歐洲、非洲聯合製作,由導演阿布代拉曼西沙可(Abderrahmane Sissako)執導與編劇,找來張翰和吳可熙演出。演戲經驗豐富的兩人一致認為這次拍攝是很特別的經驗之一,有不少文化衝擊,「每一場戲都跟劇本有出入」。這次的體驗也意外催生出張翰的碩士論文,讓他拍完片,碩士學位也到手。

張翰指出,導演喜歡跟演員一起工作,所以現場常會臨時做出修改,尤其是語言方面,「導演用法文編的對白,需要透過第一層翻譯,翻出來再看中文語句是不是通順跟成立,確認上要花費一些時間去溝通」。

吳可熙有不少說出來很文言文的台詞,有次當她思考著要如何跟導演溝通時,上網一查發現這句台詞似乎是某位法師講過的靜思語,於是她說服自己「因為角色信佛了,才能原諒前夫」。

另外她為了在電影中講一句法文,練了三個月,當時翻譯翻成的中文是「願我們有一個美好的願景」,在她建議下,最後說服翻譯翻成「祝我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她說:「導演用的法文比較有詩意,而這句話法國人雖然聽得懂,但平常也不會這樣說。」

張翰在《以愛之茗》飾演茶行老闆。(圖/非凡娛樂)
張翰在《以愛之茗》飾演茶行老闆。(圖/非凡娛樂)

張翰曾因為不太懂導演的指示,覺得找不到演出的動機,跟導演來回討論好幾次,導演跟他說:「台灣的演員都很專業,會想知道動機的來源,是台灣演員很特別的地方,會想了解更多關於角色的內在狀態。」為此,他把與導演來回討論的內容,當作論文「跨國合拍電影的文化衝擊」素材。電影拍攝前其實他已經在讀碩士,只不過本來不是這個題目,「拍完後覺得太多東西可以寫,太值得研究了」。吳可熙也成了他的訪談對象之一。

吳可熙坦言,過去她也會擔心抓不到導演指令,或猜錯導演想要的東西,很像學生考試想知道標準答案。但隨著這幾年在西方發展,她發現國外演員都是獨立個體,常常不帶經紀人,面對藝術創作不會設想標準答案,導演也相當尊重演員的任何想法。

吳可熙在《以愛之茗》飾演張翰前妻。(圖/非凡娛樂)
吳可熙在《以愛之茗》飾演張翰前妻。(圖/非凡娛樂)

張翰則認為台灣拍片還是以導演為中心,所以這次拍攝時,國外工作人員曾跟他稱讚台灣演員「都會跟攝影機有互動」。像他飾演茶行老闆,有不少對鏡頭示範茶道的畫面,為此他特地拜師學藝,從製茶過程、茶種到茶具都有研究,比較難的是泡茶過程,像是蓋杯泡法,其實茶壺跟杯子都很燙,但要做到動作穩定與順暢、看起來老練其實相當不容易,他為此被燙到好幾次。

吳可熙飾演張翰前妻,雖然戲分不算多,但每一次出場都有一段重要獨白,要如何將那些獨白講得有深度與厚度,讓她琢磨許久。也有好幾場戲,劇本上沒有台詞,是當場要跟導演一起創作,像是與非裔法籍女星妮娜美羅(Nina Mélo)在浴室的那場戲,就是她即興演出三十分鐘,演完後,全場替她鼓掌,「因為跳脫導演劇本有的東西,進入另一個議題,開啟同性的可能性」。為了這場戲,導演又回頭重拍開場戲,讓電影做到完美的前後呼應。電影5月24在台上映。

Yahoo奇摩新聞娛樂記者 潘鈺楨/專訪

歡迎加入【Yahoo名人娛樂】LINE好友! 
⭐ 最新娛樂資訊、娛樂大小事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