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困境

雷軍刷完存在感後,林斌也開始出來刷了。

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小米折疊屏手機工程機的操作視頻,隨後在朋友圈刷屏了。不免讓人疑惑,通常小米公司的新品基本都是雷軍打頭陣,在社交網絡上做宣傳,可為何這一次卻是林斌帶頭?

自從小米集團於2018年7月9日上市以來,遭遇股價破發,外界對小米、對雷軍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作為小米集團的二把手林斌帶頭宣傳自己還未上市的工程機,不免讓外界覺得小米多了一些焦慮。

文:火火(業界風雲匯)

公司窘境

資本市場對一個公司的評判標準,主要反映在股價上。

2018年年初小米就開始籌備上市,早期雷軍給市場放風小米估值1000億美元,便引來各界人士的質疑,特別的外媒和資本市場的不認可。2018年5月,由於市場反饋並不樂觀,小米將目標估值下調至700-800億美元。

之後,資本市場上的投資機構們仍然不買單,質疑聲依然不斷,小米到底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如果按照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標準來算,小米估值值好幾百億美元;如果按照硬件公司的標準來算,小米的估值遠低於800億美元。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管小米估值多少,但IPO上市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一邊是雷軍及其創始人團體的吹旗吶喊,而另一邊是資本市場和媒體的質疑。終於在2018年7月9日,小米順利登陸港交所,發行價為17港元每股,當天收盤價格為16.98港元,小米市值達到3799億港元(約合484億美元),不到放風價格1000億美元的一半。不過,上市對於企業來說,IPO上市畢竟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可是上市之後,股價持續走低,截至2019年1月27日,小米股價以10.1港元收盤,總市值跌至2437.15億港元(約合311億美元),較剛上市時的市值已經跌去36%。由此,繼續說明資本市場並不認可小米的股票價值。

小米招股書顯示,公司主要的營收來三大業務,分別是智能手機、IOT與智能硬件產品、互聯網服務,它們分別佔比為70%、20%、10%。從業務營收來看,小米更像是智能手機公司而不是互聯網公司。

雷軍認為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可是從各大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小米系旗下互聯網應用產品的用戶下載量、日活、停留時長等指標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小米要想被外界承認是互聯網公司,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

不過,小米生態鍊及生態鏈企業這些年的聲勢不小,誕生出了華米、雲米等上市公司。小米所投資參股的生態鏈企業超過100家,以做硬件為主,但真正做得比較好的企業為數不多。因為做硬件的企業,前期以投入為主,如果2-3年內做不起來,就很難生存。加上近幾年硬件市場環境並不好,競爭激烈,大多數企業都處於虧損或倒閉的邊緣。

此外,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手機2017年平均售價881.3元。由此可知,小米以銷售低端手機為主,高端手機銷量很少。

而且,雷軍在公開表示小米硬件的淨利潤永遠不超過5%,也就是說小米雖然營收較高,但是真正的淨利潤較低。對於股票市盈率來說,肯定是不利的。未來的股票價格,也很難可期。

競爭激烈

雖然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但是競爭也最為激烈。

2018年8月17日,雷軍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名為《小米如何成功逆轉》的文章,文中提到,“小米在過去幾年裡面專注於電商,但是有一個天大的缺陷,電商只佔商品零售總額的10%,到今天為止90%的人買東西還是在線下買,也就是說就算線上100%是你的,你也只有10%的市場。在過去幾年中小米麵臨的最大問題是戰略如何升級、如何才能勝出,所以小米最痛苦的是如何高效率做線下。”

正如雷軍所言,在2014-2017年期間,由於小米專注於線上,而錯過了廣大三四五線城市和縣域市場的線下換機潮。而OPPO和vivo卻抓住了這一市場機遇,幾乎全國2000多個區縣都被這對藍綠兄弟站所包圍,它們成為線下市場最大的贏家。

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1.03億台,同比降幅10.2%。這已經是2017年第三季度以來連續多次下降,中國智能手機徹底進入存量時代。

國產手機華為、vivo、OPPO、小米分別以24.6%、21.7%、20.4%、13.6%的市場佔有率位居前四,雖然小米位居第四,但是與前三名的差距較大。而且,小米2018第三季度的出貨量,較上一年同期下滑10.9%,在存量市場的背景下,增長壓力頗大。

對手機用戶而言,2018年是個讓人失望的年份。一邊是廣東三巨頭華為、OPPO、小米不斷推陳出新,另一邊卻是小米新品缺乏亮點,向上突破顯得非常艱難。

除了國內,國際市場上,手機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目前,小米在海外過於依賴東南亞、西歐市場,在非洲、美洲、北歐、澳洲等市場並無多大建樹。而且還面臨著國際巨頭三星、蘋果的壓制,以及中國巨頭華為的蠶食。

此外,隨著線上營銷成本越來越高,手機廠商被迫佈局線下銷售渠道。認識到這一點,於是小米近兩年在全國一二佈局小米之家線下店,但是一二線城市的手機市場基本已經飽和,而廣大的三四五線城市及農村市場也被具有更有優勢的OPPO、vivo所佔領,小米的處境顯得比較尷尬。

加上小米早期主要靠線上玩飢餓營銷而發展起來,現在這一套已經被商家們玩爛了,用戶已經不願意買單。

在主要的手機業務增長受阻的情況下,小米於2019年1月6日開始與TCL合作,希望做大做強大家電業務。可實際情況是,中國大家電業務也遭遇市場疲軟,就連實力較強的TCL也顯得老態龍鍾,小米又拿什麼和市場抗衡。同時,它還要面對格力、海爾這兩大家電巨頭的絞殺呢?

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對供應鏈的管理,小米也相對不足。畢竟供應鏈管理能力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新兵小米在老兵華為、OPPO、vivo、三星、蘋果等巨頭面前還是稍顯單薄。

如何突圍

要想贏得資本、市場、用戶的認可,小米還需要多方面去努力。

首先,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能力。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小米單價的研發支出是15.3億人民幣,佔比總營收的3%,相比上市前的2%有所提高。不過和華為的15%相比,兩者不是一個級別,況且華為的總營收遠遠高於小米。

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能力,才能在未來發展的更好。例如:華為和聯想屬於同一批成長起來的企業,可是華為重視技術、研發投入,而聯想更重視銷售,現在兩者的情況孰好孰壞大家有目共睹。

只有提高研發能力,才能盡量避免小米代工過於依賴低端機的窘境,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優勢,向利潤更好的中高端機邁進。

其次,加快華南總部的建設,真正投入到硬件產業鏈的戰場。珠三角是中國甚至是全球硬件產業鏈的聚集之地,相關產業鏈配套相當齊全,這是小米總部北京所不能比的。

珠三角才是手機等硬件的真正戰場,無論是東莞的OPPO、vivo、還是深圳的華為,無一不是利用區域產業鏈配套優勢才發展壯大。如果小米真正能夠利用好珠三角產業鏈優勢,一方面提高手機等硬件的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加大加強中高端機的佈局,提高單個產品利潤,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公司整體利潤,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能振興股價,讓資本市場認可。

最後,加大互聯網業務和營收佔比。例如:小米利用智能硬件產品的優勢,加強和用戶的聯動效應。發揮小米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相互結合的生態價值,軟硬結合,相互促進。

未來,小米會如何發展呢?時間終會證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業界風雲匯」,作者:火火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