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者弱勢年代

近來讀到幾則就業訊息,所謂一葉知秋,看了頗有所感。

1、5月底惠普宣布裁員2.7萬人,接著Panasonic也決定砍掉半數日本員工。全球大型企業裁員早已不是新聞,但這兩家可不是普通公司,惠普向來是美國公認最照顧員工的標竿企業,Panasonic更是日本終身雇用制的鼻祖。這不禁令人想起台灣的奇美電子,不也曾經標榜「企業存在是為創造員工幸福」?如今科技業的獲利,極端集中在蘋果、三星等寡頭之手,即使最有良心的企業,也都自身難保,顧不得員工死活。

2、中國大陸銀行今年再度大幅調薪,以深圳發展銀行來說,行員平均年薪已達台幣180萬元。對照之下,台灣最優秀的商學人才,搶破頭爭取金控儲備幹部的機會,薪水只有對岸一個普通銀行員的1∕3。中國由於存放款利差大,銀行成為暴利行業,台灣金融業在1.5%的微薄利差下掙扎求生,被他們挖苦為「賺的是賣白菜的利潤、扛的是賣白粉(毒品)的風險」,當然給不起高薪。我們該為台灣消費者慶幸,還是為金融從業人員感到委屈?

3、不拿一毛錢薪水,自願以「實習生」名義,在企業做白工的美國青年,今年暴增到超過100萬人,其中不乏長春藤名校畢業生。當前不只是美國,全球青年失業都在惡化,由於多數工作要求應徵者有一點實務經驗,為了包裝求職的「賣相」、順利拿到第一張工作門票,「假實習生現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英國甚至出現競標制度,由求職者出價標購實習機會,不但沒薪水可領,還要自費倒貼企業一筆錢。例如《GQ》雜誌在英國,就對實習生開出每星期14萬台幣的價碼。

從「廉價勞力」變成「免費勞力」、甚至「薪資倒貼」,企業趁著失業潮,剝削年輕世代的手法更上一層樓。實習的本意是要磨練技能、學到與職場接軌的經驗,但大多數實習生卻發現,自己根本是在浪費生命,因為做的都是瑣碎無聊的雜役,而且往往工時超長、得不到任何指導,付出勞力卻學不到東西。在美國,已有部分實習生挺身而出,控告企業違反法定最低基本工資。

台灣從前社工系、護理系學生實習,也要付費給實習機構,但至少能學到東西,彼此是互惠關係。然而令人憂心的是,不久前醫界以護士荒為由,希望將護校生在醫院的實習時間從15個月放寬為4年。這勢必破壞護理勞動條件,惡性循環造成護理人力進一步流失。政府豈可任由企業以實習生名義規避勞基法,走後門取得廉價勞工?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7月號(435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