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須務實面對今年經濟增長障礙

工商時報【主筆室】 去年全年大陸經濟運行成績單於日前揭曉,其中,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增率僅有6.6%,寫下28年來新低記錄。其背後顯有美中貿易戰衝擊因素;且由於這場貿易戰至當前仍處在交纏、較勁階段,以致外界看衰今年大陸經濟者頗眾。其實,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應非美中貿易戰,而是大陸整體經濟信心趨疲,如社會消費規模增幅平滑化,殊堪警惕。大陸官方須務實面對這道無形的經濟增長障礙;政策部署應以提升整體經濟信心為重點目標,才能切中要害。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2018年大陸整體經濟運行成果,其中6.6%的GDP增長率雖符合市場預期,但也無疑是長期以來最低水平。至於其原因,誠然和美中貿易戰有關聯,卻也不宜全歸諸於這場貿易戰。換言之,美中貿易戰在去年只是「前哨戰」,且雙方打打談談,其間雖發生過震撼性的美方懲處中興、華為兩大中資高科技巨擘之事件,然大陸整體而言,其經濟運行架構、經濟增長部署都未受破壞。 因此,大陸GDP增長率挫低和美中貿易戰的關係,必須以「經濟信心」概念來解讀;也就是說,美中貿易戰在去年對大陸的主要衝擊點,並不在於大陸經濟本身,而是在背後的整體經濟信心。即相當多市場主體(企業、家戶)眼見美方打貿易戰來勢洶洶,不禁有了悲觀預期,因而減少投資、消費,導致整體經濟增長動能趨疲。這種預期心理,傷害性甚於美中貿易戰。 而最能代表整體經濟信心的指標,是社會消費。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去年全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率為9%;這比前年同項年增率跌了1.2個百分點,也是歷年來首度掉到個位數。而以個別消費商品來說,去年大陸市場上汽車銷售數量出人意料地衰退,頗拖累整體消費擴張;另外,去年大陸智慧手機市況亦相當平淡,銷售數量僅與前年相當,未見增長。這兩者皆是消費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大宗品項。 其次,投資方面,國家統計局指出,去年全年大陸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金額,年增率為5.9%;這比前年同一年增率少了1.3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去年GDP增幅(6.6%),因而給人「投資低迷」觀感。 即便是一般民眾,也很容易從股、房交易中,感受到去年大陸投資市場的冷淡。如股市的上海綜合指數,從去年初高點約3千5百點,持續走跌至年底2千5百點左右,足足跌掉1千點。至於房市,最引人注意的疲態,是投資性買盤消退;連有些愛「囤房」的台商,在去年也普遍感覺出貨不易、問津者少,致其財務周轉陷於瓶頸。大陸股、房兩市如此表現,實真確地反映出整體經濟信心下降態勢。 由此看來,今年大陸經濟政策重點目標,理應是大力提升整體經濟信心;而提升的好辦法,不外乎實事求是、重裡子先於重面子。以應對美中貿易戰之事而言,大陸作為享有龐大商品貿易順差的一方,最好是該讓就讓、該改革就改革,把對美和解列為第一要務。果能實現這個目標,則大陸社會負面預期心理將明顯消散,使整體經濟回歸基本面。 此外,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率目標值,亦宜務實訂定,無須人為拔高。傳聞去年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擬定,今年大陸GDP年增率目標為「6.5%至6%」,尚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3月「兩會」時正式公布。果真如此,則這樣的增長目標,雖不如去年目標「6.5%左右」,但保留了迴旋空間,對外可以因應美中貿易戰風雲再度突變風險,對內則可積極打造「重質不重量」的新型產業體系。這也是比較能取信於社會的目標值。 而從庶民經濟角度看,整體經濟信心最大依託,是就業率。老百姓就業機會不匱乏,社會上就不會瀰漫悲觀氣氛。這應是今年大陸經濟政策聚焦點。 惟美中貿易戰折騰一年下來,已讓大陸上頗多中外資企業興起「分散風險」念頭,生產線外移或分設境外事例正在接連發生,威脅大陸就業市場穩定。對此,大陸官方今年須傾力激發、招攬中外廠商新投資,以補足就業缺口。 在這個事項上,大陸官方已訂定擴大減稅降費、促使金融支持精準到位、強化內需市場等政策方針,且有諸多具新意的政策規劃項目。惟其在今年內究竟能落實到什麼程度,中外廠商都在等著看。